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作、体验与感知方式,人类想象力与机器计算的边界,在技术的浪潮中持续被重构。而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枢纽,不仅是技术与人的接触面,更定义着互动的场域与可能——它既是探索AI如何再造人际交互、情感体验与文化实践的新视角,也是打开“技术-文化”深层对话的关键切口。
2025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以“想象的界面:人工智能、创意实践与文化体验的多重未来”为主题,举办青年空间学术工作坊。活动联动国际文化创意研究学会线下交流,特邀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陈鼎主任、郑博夫副主任现场指导,并汇聚学会二期学者,以及来自帝国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8位全球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化实践的交织议题,展开跨学科思辨与实践交融的深度探讨。
十年深耕:文创学术高地的青年使命
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教授致开幕词。张伟民教授回顾学院十年“艺术+管理+技术”融合育人的办院历程,依托前沿实验室集群与交大顶尖科研力量,资助30项跨国课题,推动人工智能与非遗数字化等前沿领域突破,获红点奖等国际认可。他同时强调,青年工作坊作为学院十周年后首个国际性学术活动,以“开放、协作、创新”为底色,汇聚全球青年学者突破学科壁垒,探索技术赋能下的文化创新路径,有望为全球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幕式由文创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主持。
非会议模式:知识生产的“共创实验”
区别于传统会议,本次工作坊采用“非会议”(unconference)创新模式,减少单向演讲时长,聚焦前沿知识的合作生产。其核心理念是“知识源于共享”:没有“权威答案”,只有“多元视角”;鼓励参与者以平等身份对话,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沉淀深度,践行“慷慨、互动、尊重”的学术精神。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钟布教授以“题解”拉开研讨序幕。他呼吁青年学者以开放姿态拥抱学术多元,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在交流中拓宽视野、沉淀厚度,方能在学术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思辨与实践:AI时代的文化创新之路
随后,学者们围绕“超越二元:后人类创意的想象与实践”“重构体验:文化实践的智能转向”两大主题分组研讨。议题覆盖AI在创意生产、文化传播、伦理责任、审美表达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影响——既肯定AI作为“创意工具”对生产方式、传播效率的重塑,也直面其引发的创作个人性消解、伦理边界模糊、人机关系重构等挑战。
讨论最终聚焦于“想象”与“界面”的核心价值:前者指向技术与文化共生的未来可能性,后者强调界面作为“交互枢纽”的关键作用。学者们一致认为,需以人文关怀为底色、以批判性思维为工具,通过多学科合作破解AI时代的文化命题,探索“人机共生”的新型关系模式,为全球文创研究提供中国视角与青年智慧。
从技术赋能到人文反思,从个体实践到全球对话,这场青年空间工作坊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人机如何共绘文化未来”的思想预演。正如界面所隐喻的——当技术的“硬边界”与文化的“软力量”相遇,开放的交流、包容的协作,终将勾勒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创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