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顺利举行

文创学院 2025-04-08 183

3月28日-30日,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以下简称“文创学院”)主办的2025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新质生产力·经济新驱动·文创新生态(以下简称“大会”)在沪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悉尼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师香港浸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拉塞尔艺术学院、东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参会,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驱动文旅新生态等热点话题。

数智融合:技术赋能大文创跨学科创新

3月28日,国际会议开幕式暨主旨论坛顺利召开,来自政、学、研、产业各界嘉宾以学科交叉视野展望数智技术对文创产业带来的深度重构。文创学院副院长、大会主席薛可主持论坛,并向所有与会嘉宾表示了热忱欢迎。薛可表示,在智能技术诠释全球文化版图的进程中,要坚守中华文明文化根基,守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基因。希望通过本次会议,搭建智能时代学科交叉的充分沟通对话平台,携手海内外学者和业界人士,共商全球文创产学研互动新趋势,寻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机会。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对文创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育人理念表示了肯定,认为本次会议是其践行使命的缩影,也是产学研融合的生动实践。顾锋表示,在当前这一充满变革与机遇的时代,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创产业积极变革,使其逐渐成为驱动全球发展的核心引擎。学校将鼓励与支持文创学院在产学研多层次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改革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共同探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多学科创意融合路径,定义数字文明时代的文化范式。


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张伟民表示,文创是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从传统手工艺到元宇宙创新,技术为行业赋能。文创学院搭建教学科研平台,培养复合型人才,联合多学院聚焦前沿技术,完善实验室集群。张伟民介绍,国际会议历经 6 年发展成文创学术品牌,汇聚前沿教育实践,推动国际合作转向双向赋能。本次大会以 “新质生产力·经济新驱动·文化新生态” 为主题,希望各界专家能借此平台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在论坛上致辞并发表主题演讲。刘波英表示,文化要有创意,创意要有文化,构建大文创相关产业,要积极促进创意与创新,为城市发展做贡献。以“技术赋能、场景拓展、产业生态”为主题,着重讲述了文创行业发展的概况。技术赋能正在重构文化生产,场景拓展激发新消费,产业生态实现价值链重塑。文创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正在开辟悦己、他经济、冰雪经济等新兴赛道,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数字传播与文化教授、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桂冠研究员Terry FLEW以“AI与文化创意产业:是敌是友?”为主题作主旨演讲。在数字时代,创造力与技术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图景。Terry FLEW从三个视角解析了这一命题。首先,创造力本质上是人类独有的心智属性,技术应当服务于人类创造性思维而非取代;其次,创意产业强调“人-技术”协同,通过团队协作和技术赋能,持续产出创新成果;最后,批判性地审视技术对创意劳动的影响,警惕资本逻辑下技术可能异化创造力的风险。创造力与技术的核心是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文精神,实现创意的人机共生。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教授以“数智时代博物馆文创新时代”为题,介绍了博物馆文创新生态概况、数智时代对于博物馆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数字技术和AIGC赋能,文创产品正在迈向元宇宙里的无限可能,呈现出NFT、网红文物等新形态。技术变革催生文创新业态,但文化传承的根本使命始终不变。博物馆文创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激发文化遗产的时代活力,为文化传播注入创新动能。


欧洲科学院院士,拉夫堡大学协理副校长、比较媒体分析教授John Downey以“人工智能的想象与新闻的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作为数字传播领域的权威学者,Downey教授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生态的深层影响,揭示了技术革新浪潮下新闻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渗透新闻生产全链条,AI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专业主义缺失、岗位压缩、用户流失和错误信息等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提高生产力、评估政治偏见性内容等优点。“我们正站在‘技术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十字路口。”Downey教授强调,AI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呈现鲜明的双重面相。如何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规避存在的问题之间找到平衡点仍然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黄廷方讲席教授孙凌云教授以“AI大模型时代的人机交互模式”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AI大模型通过整合海量数据和代码,展现出强大的知识调用与创新能力。其训练过程包括原始数据积累、定向领域强化及人类反馈优化,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智能化水平。尽管AI大模型在处理复杂任务时表现出色,但仍存在语义理解不足、数据偏见等问题。孙凌云教授强调,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将改变社会结构,未来需关注其在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挑战,并探索更多创新应用,以实现AI与人类价值的和谐共生。


完美世界控股集团董事长,完美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萧泓博士在“AI在文创产业的应用”为主题作主旨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引发游戏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作为深耕数字文创领域的领军者,萧泓博士从产业角度以丰富有趣的案例深入分析了AI如何赋能游戏生产过程,他指出AI的使用将大幅提升生产力,降低游戏制作门槛,使更多创作者能够参与其中。同时,结合VR、AR等技术,AI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游戏体验。在未来,AI原生游戏将会成为现实。他强调,未来是AI 的时代,只有用开放的心态接纳技术,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机共生的智慧发展。

多元破界:全球院长共议新质教育模式

延续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传统,本届大会设置院长论坛,持续推进文创教育多元创新、国际合作的融合发展路径,以思考数智时代背景下文创教育的革新道路。本次大会设立“数智融合:文创交叉学科发展新驱动”、“多元共建:新质文创教育模式新生态”两大平行议题。

“多元共建,新质文创教育模式新生态”在总办公厅一号会议室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可共同主持,来自全球12所高校的院长及学者围绕文创教育创新、科技与文化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本土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熊澄宇教授在开场发言中强调,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家“三个传播”(国际传播、文化传播、科技传播)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构建了国际新闻传播、网络传播、文化发展传播三大核心领域,形成“校领导牵头、多学科协同”的创新机制。他指出,文化与科技是“从不同山脚出发、最终在山顶汇聚”的共生关系,呼吁学界在AI时代平衡科技赋能与人文价值,避免“只有AI的世界失去人类本质”。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学科的独特优势,其“文化产业投资”课程通过模拟路演、商业计划书撰写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该校正在推进的“文化质量评估数字化实验室”,聚焦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与资产化运营,助力文物大省如山西的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推动“国潮”经济的全球化表达。

薛可教授代表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分享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的2.0培养模式,强调“打破地理空间与学科边界”的重要性。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战略),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署理院长YEO Puay Hwa Jesvin 教授展示了该校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的课程改革,将AI技术深度融入动画、游戏设计等专业,开设“交互装置与创意机器人”“生成式AI艺术”等前沿课程。学院通过“创业孵化计划”支持学生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商业项目,同时注重跨文化融合,例如将中国水墨画与数字技术结合,推动亚洲文化的全球表达。

阿姆斯特丹大学数据、文化与制度研究Thomas POELL教授聚焦“平台垄断对文化生产的影响”,指出亚马逊、谷歌等科技巨头主导的AI生态系统正在重塑文化表达的边界,呼吁学界关注“技术基础设施如何设定文化可见性的优先级”。该校“文化数据与AI”硕士项目融合人文批判与计算技术,培养学生从社会科学视角分析算法伦理与文化多样性。

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数字传播与文化教授Terry FLEW介绍了新成立的“AI信任与治理中心”,强调人文社科与技术学科的协同,聚焦AI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伦理问题。他特别提到,澳大利亚高校正通过“产业博士计划”加强与企业合作,平衡技术创新与公共价值,例如利用VR技术促进 dementia(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康复。

产业共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球协作生态

在大会的9个平行分论坛上,以“数创非遗与新质生产力”、“中国传统艺术与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人文与经济的融合”、“智能文创产业新模式”、“策展平等与数字媒介”、“人机交互与创意体验”、“新文化空间与新乡土生活”、“数字美学与文创设计”等为主题,与会学者从技术伦理的深度探讨到教育革新的创新实践,从非遗活化的数字化探索到元宇宙经济的场景重构,七十余位参会者系统回应了数智文创时代关于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全球协作的时代命题。

“数创非遗与新质生产力” 论坛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挑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等高校机构及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播、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聚焦非遗数字传播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如以白族“瓦猫”、傣族泼水节为例,分析非遗 IP 化数字传播对 Z 世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以及基于 SOR 视角探讨傣族非遗数字传播如何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持人薛可和点评人邵明华、向勇对大家的研究主题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参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随后热烈交流与探讨。

“中国传统艺术与传播”分论坛围绕制印技术、元杂剧、图像传播等领域进行探讨。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的讲者们针对印人地域身份的发展、元杂剧跨文化改编与传播、图像的跨媒介传播、月份牌的审美研究等前沿话题进行了探讨,主持人陶小军和点评人黄意明、王菡薇对大家的研究主题发表了自己的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分论坛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文与经济的融合,探讨了数字创意产业、沉浸式文旅项目、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前沿话题。来自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卡鲁因大学、北京大学、拉夫堡大学、宿州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分享了研究成果,涵盖区域集聚、创新绩效、创业机会形成、文化转译等多个维度。主持人Emma Duester与点评嘉宾黄煜、武琼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点评,并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优化建议。

“智能文创产业新模式”分论坛围绕AI与文创产业融合的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从创意工作者与AI互动关系、算法推荐系统中的偏见问题、数字技术在文化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AI技术对文创产业的深刻影响。

“策展平等与数字媒介”分论坛聚焦于“数字媒介、策展平等与文化遗产”,以数字技术之“新形式”和“新路径”探讨文化表达之“新可能”与“新挑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布鲁内尔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的讲者们围绕沉浸式公共空间设计、残障群体文化主体性、数字文化遗产吸引力、虚拟现实项目资本驱动、数字媒介与策展模式转型等前沿议题展开讨论。主席延雨、梁莫与点评嘉宾祝帅、黄华青对发言者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案例进行了深入点评,并针对数字策展中的技术伦理、文化多样性保护等方向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

“人机交互与创意体验”分论坛聚焦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创作、体验与人机互动,吸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参与,现场反响热烈。与会发言涵盖AI艺术创作、盲盒消费机制、沉浸式演绎体验、性别表达、AI招聘公平感知以及数字干预等多个话题,深度探讨创作主体的再定义,技术治理、身份认同及心理干预的可行性,充分体现了AIGC语境下的跨学科研究趋势,密切回应当代AI应用的现实关切,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参考。点评嘉宾施媛媛教授与张明月教授针对方法细节逐一回应,还就各组报告背后的理论延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文化空间与新乡土生活”分论坛聚焦于“新空间、新生产、新乡土”,以文化空间之“新形式”和“新路径”来创建乡土生活之“新面目”和“新精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及机构讲者们针对乡村文旅气味景观营造、乡村文化复兴与空间重构、艺术乡建、舞蹈策展、茶文化景观与旅游发展等前沿话题进行了探讨,主席徐璐和点评嘉宾陆新蕾、曾培伦对大家丰富的研究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后续的研究建议。

“数字美学与文创设计”分论坛围绕数智技术在文创产业中的运用、影响及其互动关系。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高校及机构的讲者们针对数学函数在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应用、情感依恋对AI复活技术的使用意愿、AI技术在文创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等前沿话题进行了探讨,主席花敏和点评嘉宾王琦、宋东瑾就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建议。

本次会议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闭环,以学科融合、产业实践为研究导向,在学术交流之外设置了电子剧场和元宇宙VR体验等多项特色活动,观众可以漫步于国际文化遗产地的高精度数字化扫描场景之中,沉浸式地体验国际文化遗产数字临场感。

自2018年首届会议启幕以来,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已成长为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高端对话平台,成为推动全球文创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标杆性学术品牌。今年会议进一步凸显国际化、学科交叉与产业实践,通过三大核心亮点展现数智文创的前沿趋势。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一场围绕未来产业的系统性布局正在国家战略层面全面展开。如何在传统动能放缓的背景下,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打开价值创造的新空间,正是数智文创的未来潜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