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冠丛
2020级硕士研究生

刘冠丛,文创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第三十三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在校期间担任文创学院第二届研究生会学术实践部部长,曾获评学院研究生会优秀骨干、优秀部长。学术研究志趣浓厚,曾获文创“学术启明星”荣誉称号。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作品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网络文化节优秀动漫、优秀网文等。校园之外,热心公益,曾担任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通信大使,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远山领读计划”远程支教项目,获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杯”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就读期间前往四川凉山、江苏常熟、山东烟台等多地实践锻炼,曾获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三等奖。 毕业之际,刘冠丛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回顾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她这样说……

刘冠丛,文创学院2023届硕士毕业生,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第三十三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在校期间担任文创学院第二届研究生会学术实践部部长,曾获评学院研究生会优秀骨干、优秀部长。学术研究志趣浓厚,曾获文创“学术启明星”荣誉称号。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作品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网络文化节优秀动漫、优秀网文等。校园之外,热心公益,曾担任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通信大使,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远山领读计划”远程支教项目,获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杯”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就读期间前往四川凉山、江苏常熟、山东烟台等多地实践锻炼,曾获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社会实践三等奖。

毕业之际,刘冠丛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回顾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她这样说……


01 学科交叉:自始至终的坚定选择

发挥各学科优势、鼓励个性发展、打破传统禁锢观念、推动深度交叉融合、拥抱多元可能……这些都是学科交叉所吸引我的地方。本科阶段我同时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工商管理专业,深切感受学科交叉所带来的视野拓展以及多元思维方式。大二时,我从学姐处了解到文创学院——学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其国际视野、学科融合以及创新导向等方方面面都深深吸引着我,与我想要在学科交叉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下去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来这里继续深造学习。

文创学院多元的课程设置与丰富的实践资源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老师的支持与指导下,我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了2篇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并宣讲论文1次,并参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5G时代新闻传播的格局变迁与研究范式转型》的申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与学术经验。

法国大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说:“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学院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方式,让我在学习与科研之余能够充分发挥想象与创意,让各种想法有了更多“生根发芽”的土壤与空间。研一伊始,我就在兴趣驱动下对学院先进的动作捕捉工作室和影视后期全媒体中心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在王禹老师的指导下,我认真学习与钻研剧本写作以及MAYA动画技术,并与小伙伴们共同努力,历时一年完成了CG动画短片《山外有海》,并有幸获评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网络文化节优秀动漫作品。作品中的小企鹅怀揣着一颗“敢闯”的心,克服险阻,到山的那头去冒险,不囿于固有认知,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最终拥抱更加广阔精彩的世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探索更多可能性,迎着骄阳跨越山海,寻找山海另一头的宝藏。

学科融合强理论,力行实践锤能力。学院前沿开放的国际视野、自由多元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学院研究生会也给我提供了在学生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平台。作为文创学院第二届研究生会的部门负责人,从首届研会成员手中接过接力棒时,我深感“文创人”身怀的责任和使命。在研会工作期间,我带领学术实践部举办了“研途说”学涯分享会、互助小课堂、ICCI大喇叭、播客·交叉点等多项品牌活动,辐射了校内外师生近1500人,为学生就业选择提供正确指引,深受院内外师生的欢迎,相关推文浏览量破万。


02 社会实践:上下求索的前行道路

公益活动是我在学生时代走出校园、接触更广阔的世界的重要形式,也是我服务社会,传递爱心的途径。本科期间,我加入了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与河南省马蹬初级中学的一名女生长期通信,帮助她解答学习和成长中的一些困惑,自此在公益活动中与教育结缘。

研二寒假,我参加了共青团中央“云支教 迎冬奥”远程支教项目。这次活动触发了我用技术来促进教育,赋能公益的灵感。在学院开设的文创产业调研课程“创基金”项目中,我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在学院和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共同参与了大凉山小学“远山领读计划”。“远山领读计划”是面向大凉山小学远程支教的公益活动,面向全国招募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在每周课后延迟服务的时间,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让志愿者与大凉山的孩子们在线上共聚一堂,领读好书,拓宽孩子视野的同时,也让更多的青年人关注并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

为了真正了解山村儿童的教育需求以及远程教育的技术实践可能性,我跟随指导老师王昊青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的大箐乡小学实地调研。原以为硬件设施的缺乏将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然而崭新的校园里完备的电教设备扫除了我们心中的疑虑,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村家庭极不适宜学习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这让我们对项目有了新的思考,决定增加在线音频的形式,将“领读课程”的内容同步给家长们,让家长在家中也能了解孩子所学、与孩子共学,通过家校共建、同心同行、合力育人,助力乡村建设。

在西昌调研

返程之后,我们立即组建了学校对接、志愿者管理、内容生产三个部门,分头推动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公益项目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否则不是方法不对,就是方向不对”,这句话来自从事公益事业多年的一位前辈。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始终恪守前辈的教诲,跟随老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与樊登读书合办志愿者培训会,与大隐书局协商优惠赠书价格,与喜马拉雅APP合作上线音频专栏,与上海交大钱学森图馆共同开展了领读第一课《走近钱学森》……聚八方之力将公益成本最小化、公益效能最大化。最终,“远山领读”第一学期课程顺利结课,不仅受到了当地媒体的采访报道,还受到了上海电视台《下一站》栏目专访,节目在上海地铁滚动播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我们也曾遇到过各种突发状况需要协调和应对,而团队成员们每一次的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都赋予了我更多继续前进的勇气与力量。


03 关于未来:行而不辍的必然方向


在江苏常熟调研

研究生三年间,我步履不停,走过四川凉山、江苏常熟、山东烟台多地,在实践中不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曾赴沙家浜红色文旅风景区开展文旅发展情况调研,与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秋季文旅品牌活动——千蟹宴”改进方案,并被汇编入《常熟市文旅资源开发与推广报告》;也曾前往烟台市芝罘区白石街道长青社区见习,参与“反宣物”清理、“创建文明城市”居民满意度调查走访、基层党建、人才进社区、残疾人及困难儿童走访、退役军人信息登记等多项基层工作,在长青社区只楚路付6号成立首届业主委员会……这些基层实践,不仅为我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能够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我职业追求的动力所在。因此,毕业之际,我坚定选择了成为辽宁省选调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历练成长,不负使命、不负人民。

毕业既是终点,也是新的开始。我将带着这份初心与坚持继续前行,在时代的浪潮中,奋楫扬帆,奔赴下一场山海。


★学姐寄语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是董必武先生在重回中共一大旧址时的感慨,也不失为对建党精神的一种阐释。其实人生与事业亦如是,同学们面对未来的择业就业等诸多选择,与方向同样重要的,是坚定前行的步伐。做好当下的点滴,意义自会在我们不懈追寻的脚步下逐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