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学院2025春季学期《人工智能装置艺术》课程成果展顺利开幕

文创学院 2025-06-04 48

2025年6月4日上午,文创学院数字文创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人工智能装置艺术》课程成果展在紫竹教研基地A7、A8一楼正式开幕。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党委书记韩挺、学术事务办主任陈佳靓参加此次开幕式。

据课程指导教师倪冰冰教授介绍,本次展览分为六大互动展区:《尚香》《敦煌·不鼓自鸣》《锡锈流光·粒影生花》《我们的歌·编钟季》《菇毒患者》和Screaming Rain。展览作品由学院2024级数字文创与管理专业的六组学生分别合作完成,不仅展现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更体现了年轻一代在科技、艺术与人文交叉领域的探索精神和无限可能。

《尚香》


 「尚香」 - 错金铜博山炉交互艺术装置

山与烟,在指尖相遇

一座山,承载千年传说

一缕烟,连接古今对话

汉代先人熏衣除秽,祈福纳祥

今日我们,以掌心唤醒沉睡的博山

错金铜博山炉,不再是沉默的器物

而是流动的香气风景,是光影交织的仙山幻境

山间神兽出没,猎人巡猎,树影婆娑

一座小小博山,盛满了古人对仙境的全部想象

五香归宗,一炉生万境

每一次轻触,都是一场独特的香境旅程

光影之间,香魂归处

当错金铜博山炉点亮

每一道光线透过山峦的缝隙

照亮那些隐匿的兽影、人形

电子屏幕上,烟雾若隐若现

如同六朝《咏博山炉》中所描绘:

“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

触摸,是现代与古老的对话

香气,是有形与无形的桥梁

每一次互动,都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仪式

让我们共同唤醒沉睡千年的博山仙境

 

 

《敦煌·不鼓自鸣》

步入“敦煌·不鼓自鸣”的光影声境,观者将化身丝路乐音的唤醒者。这件沉浸式装置以敦煌石窟“不鼓自鸣”的佛教妙音传说为灵感,将飞天乐舞的千年回响赋予科技新生。

古老乐器“琵琶”“二胡”“鼓”“古筝”的精魂凝结于此,手中的灯笼便能开启千年乐符。拂去表面的沙尘,当灯光投向静穆的佛像,古老音色亦随之响起。视觉与听觉在此共舞,装置上栩栩如生的敦煌壁画风格人物仿佛被注入生命,衣袂翩跹,乐舞轻盈,在光幕中曼妙律动。

这一刻,您不仅是观众,更是这方妙音净土的参与者,以光为引,亲手点燃沉寂千年的敦煌乐章,见证壁画中的天乐在现实中“不鼓自鸣”。

手持一盏灯,拂过佛与卷;唤醒壁上仙,乐自掌中流。该互动装置可以运用在博物馆、艺术馆等场合,提升观众的互动性和沉浸感,更能让众人亲自体验到从历史的尘埃中照亮鲜活多彩文化的快乐。“敦煌·不鼓自鸣”邀您共谱一场跨越时空的光与音之交响。

 

《锡锈流光·粒影生花》


《锡锈流光·粒影生花》装置以“数字化新生”诠释国家级非遗锡绣纹样。锡绣以几何抽象图案为特色,制作过程工艺复杂、纹样抽象而复杂,大众难以从纹样图案理解其背后含义。

为此,小组成员通过研究锡绣纹样语义,采用将传统几何抽象图案与AI粒子艺术无缝融合,通过五步沉浸体验让观众成为创作者:

①挑选印有 2213种锡绣纹样的明信片,自由描边;

②将明信片对准摄像头,由 SIFT 特征检测算法即时识别纹样语义;

③系统调用 TouchDesigner,实时生成对应纹样的专属粒子动画;

④巨幅环形投影随粒子流光而动,声画互动营造“山峦生烟、花朵绽放”的苗寨梦幻场景;

⑤观众扫码明信片背面二维码,即可将生成AR苗寨与锡绣传承人立体书。

在“看—画—识—生—藏”的流程中,打破观展界限,既传递苗族锡绣纹样“山水、花鸟、祈福”深层寓意,又建构可持续的数字文创链条,让非遗在新技术中焕发当代生命力。

 

 

《我们的歌·编钟季》


《我们的歌·编钟季》装置以“科技唤醒情感”为核心理念,旨在探讨在信息爆炸、连接稀薄的时代中,如何借助科技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参与者只需将手指放入皮肤电阻测试仪,装置便会实时采集参与者的生物电数据,并生成专属的古风音乐片段。随着旋律响起,屏幕上的编钟粒子也将随节奏跃动,获得专属于两人的编钟乐曲与视觉特效。

 

《菇毒患者》

在遥远的山林深处,云南的雨后,一朵朵蘑菇悄然生长。它们艳丽、致幻、带毒,却又无法移开目光。它们不是食物,是边界,是诱惑,是一场通向未知的邀请。

这场奇妙旅程,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菇毒患者》装置以“毒蘑菇”为灵感,构建一个数字幻境。在这里,烦恼被具象为一种情绪孢子,被投喂、被咀嚼、被吞咽。互动者可以“吃下”焦虑、内耗、愤怒、空虚,而屏幕彼端将爆发出奇异的粒子风暴,仿佛一场情绪的重生。

这是一次身体与感官的模拟“食疗”——吃下去的,不是食物,而是象征性的释放;看到的,不是现实,而是一个想象中的出口。

《菇毒患者》邀请观者放下现实的负担,在数字世界中咀嚼那些无法说出口的情绪。

在吞咽中重启,在爆炸中重生。

来吧,吃掉它。

 

Screaming Rain

Screaming Rain装置探讨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困境与自我解放的可能性。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被迫隐匿着真实的情感,只能在乌云密布的内心深处下起一场悲伤的大雨,无数的雨滴在无言中诉说。控制情绪似乎是成长的关键,却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枷锁。该装置使得参与者成为情感解放的主导者,每一次力量的积聚,都是对沉默的反抗,每一次勇敢的呐喊,都是对自由的追寻,参与者不仅是在与装置互动,更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当湛蓝的晴空驱散久久萦绕的阴霾和雨幕,人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突破情感与社会的束缚,实现真正的心灵涅槃和自我解放。该装置旨在邀请参与者走出沉默,找到宣泄内心烦恼的途径,感受从压抑到释放、从困顿到觉醒的心灵旅程,在暴风雨后的晴空中实现灵魂的重生。

 

 

《人工智能装置艺术》课程成果展生动诠释了算法美学与空间装置的创新融合,以多维艺术语言璀璨呈现青年创作者的先锋思考,通过沉浸式装置作品的立体叙事,构建起科技与艺术对话的跨界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