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基金在行动 | 创基金空间小组:空间设计如何赋能文创

文创学院 2021-09-22 3291

引言

“德必—ICCI产教融通创基金”项目是ICCI《文创产业调研II》的课程组成内容,为学生提供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流程项目实训,在课程教授的带领下,配备专业业务指导、X导师、答辩评委等各层次产业师资共同指导,以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又真实的文创项目实训教育。

2019级的ICCIer分成8个项目团队:文创智慧园区组、城市文旅融合组、文创园区的文创衍生品开发组、文创园区短视频品牌提升组、文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组、“X空间赋能文创”计划组、少数民族文化公益文创扶贫组和"文创·无界”全球文创创业大赛组。每个项目团队都有丰富的调研成果和心得收获,在创基金终极答辩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工作回顾吧!

项目介绍

当下,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文创人的创意要求也越来越高。空间设计组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文创空间设计如何能更好地为文创从业者服务,比如能够如何提升文创从业者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效率、激发创意灵感、提升工作舒适度等。本项目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深入了解文创空间设计理论和文创从业者需求,从而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案,主要分为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访谈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文创园区实地参访三个部分;第二个阶段是思考如何能更好地解决让空间赋能文创这一问题,用互动游戏的方法创新地分析文创从业者的需求,提出了一个开放的、可拓展的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

朴子悦,徐经榆,胡轩萌,娄伊曼,刘晓妍,蒋晨燕,徐慧颖,张珊珊,彭恬静,吴泽川

工作回顾

1.文案及资料整合,从理论视角理解创意

通过文献的整理和总结,我们发现创意思维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空间设计,包括合理的办公空间和舒适的休闲空间。“空间也是生产力”既是德必文创园区的课题,也是我们在调研、分析过程中不断印证的一点。

空间设计的功能性会体现在员工工作的许多方面,有数据显示,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可将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11%;能够享有窗外自然光线和景色的员工白天的工作更富有成效。因此,空间设计的功能性是重要的基础。约瑟夫·皮普尔提出,“缺乏闲暇,人类永远会是工作的奴隶,被束缚于狭隘的世界中而脱身不得,没有闲暇,人就不可能有思想活动,文化就无从产生。”这使得我们在设计办公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休闲空间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针对文献综述中出现的“创意人对办公空间的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用来调查文创人对空间的具体需求。包括“偏好的空间类型”、“办公区应设置哪些区域”、“设置怎样的物品能够帮助减压”等。同时,我们也对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员工进行了深入访谈,希望进一步了解文创人对办公空间的看法。

2.深入文创园区调研,总结空间文化特点

空间组在业务指导老师,德必文化创意设计院副院长胡伟国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文创园区的调研工作。项目组成员在德必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访参观了三个德必园区:德必总部长宁易园、德必徐汇易园、徐汇德必WE,通过座谈交流、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园区的空间设计、功能规划以及文创人的空间需求。最后通过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行业的打工人对空间设计、激发创意的偏好。

在此选取性别维度进行部分问卷分析结果呈现:

【问卷分析结果】

1.不同性别的文创人看重的办公空间元素和办公空间风格差异大

办公空间元素上,男性更看重室内空间色彩的赏心悦目,以及空间内景观绿植的覆盖程度。办公空间风格上,极简风受女性青睐;男性更倾向于自然型,复古典雅风和未来感空间风格;男性和女性均倾向于选择具有家庭感的办公空间。

(办公空间元素)

55.5%的男性文创人选择室内空间色彩赏心悦目,而女性文创人选择这一元素的只有44.5%;57.4%的男性文创人选择景观绿植,女性文创人选择这一元素的只有42.6%。


(办公空间风格)

52.5%的女性倾向于选择极简风;选择自然型,复古典雅风和未来感空间风格的男性分别为53.5%,58.8%和58.8%;倾向于选择家庭型办公空间风格的男性和女性是50%。

2.男性文创人对空间功能的需求性更大

男性需要健身区,宠物寄存区,托儿区,吸烟点,小型电影院和机房;女性需要茶水区/零食区,书店/小型图书馆;男性和女性均需要单人办公区(相对私密环境,可供自习、视频会议等)。

(空间功能需求)

对于男性,选择健身区,小型电影院和机房的比例分别为:54.9%,59.5%,62.6%;选择宠物寄存区,托儿区,吸烟点的比例分别为:74.55%,59.3%,68.7%;

对于女性,选择需要茶水区/零食区,书店/小型图书馆的比例分别是56.7%和57.6%。

3.男性文创人的育儿需求更大

对于有孩子的文创人来说,男性希望园区可以提供孩子的晚饭服务,兴趣班服务和作业辅导相比较而言,女性对于园区提供的育儿服务需求较低。


其中,希望园区可以提供孩子晚饭服务,作业辅导和兴趣班服务的男性分别为:85.7%, 75% 和64.7%。

3.三个德必外园区的特点和心得体会

1.黑石公寓——"城市文化会客厅"

黑石公寓依托周边的上海交响音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将原本的私人公寓打造成了一个及文化、生活、时尚、音乐和艺术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活休闲园区。园区保留了上个世纪的建筑,挖掘出建筑本身所赋予空间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此基础之上,融入现代城市的文化元素和空间,如精致的咖啡馆,音乐主题的书店,露天的餐厅,让百年前的文化艺术与今天的城市文化互通。


2.上生新所——海派文化气质突出

上生新所从百年前的“哥伦比亚生活圈",到解放后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如今已是上海文化艺术的汇聚地——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全天候活力社区。上生新所的海派文化气质突出,海军俱乐部的网红泳池,茑屋书店,园区内随处可见的西式咖啡馆,西式餐厅,和外籍居民游客。同时,它极具生活化,丰富的绿植,供亲子嬉戏的喷泉,消除了整个园区的精致感,充满生活气息。因此,上生新所,一方面具有建筑赋予的“洋气”,同时又具备空间中公众互动交往的“生气”。

3.M50莫干山园区——涂鸦艺术的先锋地

M50的前身是纺织厂房,在2005年,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M50创意园"。近年来,园区引进17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们以及画廊、平面设计等。园区的特色是它的涂鸦艺术,同时也代表了它的园区文化,认为应该让涂鸦在城市空间里"野性"生长,吸引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自由发挥天赋。M50的艺术性更强,所吸引的受众也更加年轻化。园区的空间设计突出工业风,强调一种杂乱和不规矩,是先锋艺术的汇聚地。

4.创新概念设计方案,策划H5互动游戏

项目组通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和问卷访谈调查后,总结“文创人”对于办公空间的需求,结合前期文献调研和调研问卷的结果提炼出对于创意、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的空间设计元素,策划H5互动游戏,让广大文创打工人共同选出最好的空间设计方案。

目前项目组结合热播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设定“打工人”角色,通过有趣的测试来匹配“你是什么样的打工人”,用户可以通过拖拽不同的设计元素进入办公区、灵感区和娱乐区,从而生成自己理想中的文创园区。最后,用可爱的画风生成一份园区设计海报,分析打工人性格并给出卡通形象。

组员心得

朴子悦:

我们组都是非设计专业却参与了空间设计这个选题,一开始很迷茫要怎么做出文创人的新意,直到在德必胡总的设计团队帮助下慢慢摸索出整套方案。所有人全程参与了前期综述整理、去园区参访调研、数据分析、方案策划等过程,力求让大家在整个项目里学到更多。但反思看来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调研阶段战线过长、线上沟通还是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等,但整体来看收获还是很大的。

徐经榆:

建筑空间的意义不仅在于空间结构的理性规划和功能分割,更重要的是通过富有“诗意”的总体氛围来抚慰人的精神,让人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方向感。在整个项目调研过程中,更是深刻体会到了空间的“赋魅”能力,通过空间氛围的营造来引导文创人的审美,激发文创人的创意,展现园区和城市文化。

胡轩萌:

在文献梳理中纵览经典文创园区空间设计的进程,发现现存文创园区空间设计的问题;在与企业的对接中合作推进项目进行,得到更多具有实践性的建议和指导;在精进小组的学习中get更多的实用技能;在数据的整合中发现用户的真实痛点和需求,推进最终的结论。这次空间设计项目让我受益匪浅,一方面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把握完整项目运作,如何将项目做的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在同组优秀的同学身上获得了技能和沟通上的进步,培养了团队协作的默契,是一次非常难忘的学习合作经历。

娄伊曼:

当进入一家公司时,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关于空间的印象。良好的办公空间不仅能帮助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文创园区作为中小企业的聚集地,往往承担了更多空间设计上的任务,但我认为这种投入是值得的。未来的文创人将会更加需要独特的、富有想象力的办公空间,而我们这个项目所做的就是一种美好的探索。

刘晓妍:

当空间可以给予人们力量,赋予人们热情,那它就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物,而是一个拥有鲜活灵魂的“家园”。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不断摸索、调研,想要为文创人找到一个办公空间的最优解。过程中虽有艰辛,但总归是意义非凡且收获满满。

蒋晨燕:

每一位文创工作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怡人、舒适的空间环境中工作。而如何为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成为了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无论是调研、访谈还是H5的讨论,于我而言都是未曾经历过的、充满挑战也很有趣的经验。想到未来我也有可能在自己创造的“空间”中工作,我感到兴奋无比。

徐慧颖:

作为空间组的一员,有幸和这样一群有着开阔视野以及奇思妙想的同学们共同努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家在讨论中一次又一次推翻原有的想法,虽然每次脑暴的过程不乏艰难,但大家依然坚持将方案打造得更有价值、更具效果。和空间组的同学们一起做项目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相信最后的成果一定会获得好成绩。

张珊珊:

这次项目让我关注到平时并不会在意的空间对于创造力的影响,真切地感受到了空间的魅力。文创空间如何激发创造力?怎样打造更好的文创空间?我们经历了很多次讨论,推翻了很多想法,迷茫过,挣扎过,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但也是充满激情的、富有想象力的,最终我们都收获良多。

彭恬静:

福柯在《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中说:“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与时间的关系更甚。”我们提出“空间赋能计划”,不光是为了提高打工人的生产效率,更希望寻找到合理有效的空间布局来安抚人们的焦虑,让都市人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获得一个喘息的空间。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小组成员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并通过每周一次的头脑风暴不断对方案进行调整。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在人心里留下了稳稳当当的踏实感。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总是能令人心生喜悦的,不是吗?

吴泽川:

这次实践,真实地让我见证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过程。虽然初接手时,对于空间设计缺乏专业知识的我们也曾迷茫,但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通过一次次头脑风暴中思维的碰撞,通过一次次与专业老师的沟通,大家各自的拼图逐渐拼出一个完整的版图,从0到1的喜悦油然而生。这次实践也让我体验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创园区的实地调研到问卷的发放,实践中的汗水让我加深了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领悟。感谢组员们不懈的努力,团结的力量让我们乘风破浪、直挂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