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未来博物馆 | Olga Subirós:证据陈列:作为“应急包”的展览空间

文创学院 2022-05-19 1682

本学期,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时空未来博物馆工作室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文博领域专家和从业者开展系列讲座,分享他们独特的策展经验与行业思考,共同畅想未来博物馆的美好图景,敬请关注。


嘉宾简介

Mona Kim

巴黎Mona Kim工作室总监

2022年文创学院访问艺术家

Olga Subirós

Olga Subirós工作室总监


讲座回顾


4月12日,建筑师、策展人Olga Subirós远程连线,为文创学院MFA的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证据陈列:作为“应急包”的展览空间》(Displaying evidence: the exhibition space as an emergency toolkit)的线上讲座。特邀嘉宾Mona Kim、文创学院长聘教授Geoffrey Alan Rhodes及MFA专业的近30余位同学共同参与了这次讲座并展开线上讨论。

21世纪是文化和数字的时代,Olga Subirós对当代文化与技术产生的深远变革采取了一种综合的思考方法,将现实证据(evidence)的收集、筛选、委托和生产的过程结合,从而让策展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Olga说:“在展览空间中,观众所处的环境会被打乱重组,现实证据将激发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看待世界。”

“作为应急包的展览空间”

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来看,展览空间其实是一个特定的“场域”,观众们带着特定的情绪和开放的态度进入这个场域。而站在策展人的角度,展览又是“游戏化”的,希望能为观众打开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由此,Olga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展览空间就是一个“应急包”(Emergency toolkit)。当展览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紧急情况”(emergency),例如环境污染和社会热点问题,展览空间将可以作为“工具箱”(toolkit)带来新的解决思路。而“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反映问题的客观证据(evidence),例如声音档案和实时采集数据等。通过公众的参与和展览的延伸,作为“应急包”的展览空间有潜力拓展观众认知、启示解决方案,甚至激发公众参与到改善社会状况的公共活动中。

“整理证据的两种呈现方式”


那么,策展的时候该如何“展示证据”呢?Olga创新性地提出两种“整理证据”的策展方式:沉浸策略(immersion devices)和自我意识策略(self-awareness devices)。

一般来说,大部分观众目前最为了解,且接触最广泛的体验方式都是“沉浸策略”,通常包括利用沉浸式视听体验、沉浸式图像,以及调整展览空间的物理尺度和展厅内的氛围等,力图为观众创造深刻的、沉浸式的感知觉体验。而“自我意识策略”则尝试唤起参观者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通过制造镜面反射、对比效果,引导观众进行身体移动并做出特定选择,激发人们对事物和自身新的思考。


案例研究


接下来,Olga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详细阐释了沉浸策略和自我意识策略的多种手段。首先,她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Air项目”,这一项目以一个大型的、多感官的装置,让人们沉浸在空气污染的真实体验中,突出了在气候和公共卫生危机交织的背景下建筑和城市主义的作用,也反映了威尼斯双年展“我们将如何生活在一起?”的中心主题。在讲座结尾,Olga还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展览周边活动,充分扩展项目的影响力,例如网站及磁盘存档、发行出版物、组织论坛及圆桌会议,从而激发机构参与与公众吸引力等。


课堂反馈

观众在展览中的高参与度令人印象深刻。在相对狭小的廊道里,观众们不可避免地发生面对面接触,或通过镜面反射直视自己。而观众在展览中的面对面交流是Olga关注的重点,旨在创造一个真正的公共讨论空间。这意味着,不仅仅是“我”意识到这些环境污染情况,而是“我们”共同意识到情况的紧急,因此唤起更广泛的公众的参与和回应。

——20级张莉曼

空间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策展人对空间的改造和再现,也是实体展览令人着迷的原因之一。Olga将自己建筑学的知识背景融入到策展中,探索了空间给人的多种维度的想象。这些具有创新性、多维度的展览呈现方式,值得每一个创作者学习和思考。此外,她还分享了许多有趣的延伸性的展览呈现方式,比如发行一张和展览涉及到的声音有关的唱片。

——20级贾淑婕


讲座预告


5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未来博物馆媒体创新工作室将面向公众举行主题为《畅想未来博物馆》的线上讲座,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文博领域专家和从业者开展线上交流,分享他们独特的策展经验与行业思考,共同畅想未来博物馆的美好图景!Olga Subirós也将作为嘉宾参与本次线上讲座,分享她的策展经历与从业感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