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ICCI《策展实践Ⅰ》之“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文创学院 2021-11-20 1740

11月20日,文创学院《策展实践Ⅰ》任课教师延雨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任课教师花敏带领2020级和2021级艺术硕士专业的同学一起前往西岸美术馆,参观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的第二个大型常设展“万物的声音”。“万物的声音”汇集了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物与空间结构”、“纯粹主义:新精神”、“达达之物、现成品和无异之美”、“超现实主义与物品:物品崇拜与颠覆”、“现实的表象”、“镜头下的物体”、“物的简史”、“当精神成为消费品”、“全球化的世界”等18个展览章节逐一展开叙事,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以“物”触碰历史时代脉搏,沉入聆听艺术背后的声音。

从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先锋人物到当代观念艺术前卫代表,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费尔南·莱热 (Fernand Léger)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曼·雷(Man Ray)、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塔蒂亚娜·特罗维 (Tatiana Trouvé)、梁慧圭 (Haegue Yang)等的重要作品按照时间顺序铺陈于西岸美术馆展厅。西岸艺术馆导览员为大家逐一讲解,延雨老师启发大家仔细观察原作,分析多重透视技法和色彩的运用,并引导同学们回溯艺术家创造作品的历史场景来反思现代主义艺术家观看事物和空间的方式。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于西岸美术馆公众号

讲解员正在为《策展实践Ⅰ》课程的老师同学们进行展品讲解

展览前半部旨在呈现一个属于先锋艺术家的世界,以杜尚创造的“现成品”艺术为代表,让观众看到艺术家如何用创意推翻一切旧程式;展览的后半部则透过波普艺术家、新现实主义和激浪派运动的成员的视野再现在消费主义盛行下,“物”在艺术中的角色。

马塞尔·杜尚 《帽架》,1917,1964年,图片来源于西岸美术馆公众号

多元性、罕见性、连贯性和相关性是常设展的四大亮点。作为现当代艺术一次万花筒式的巡礼,“万物的声音”呈现了艺术品和艺术家面貌的多元性,由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依托丰富媒介创作的作品将颠覆人们对艺术的固化理解。

作为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馆长贝尔纳·布利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卸任前的收官之作,“万物的声音”为观者探索“到底何为艺术”这一现当代艺术中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最直接的现场。他与联合策展人帕梅拉·施蒂希特(Pamela Sticht)采用了法国诗人弗朗西斯·蓬热(Francis Ponge)于1942年发表的诗集《采取事物的立场》的英文译名“万物的声音”(The Voice of Things)作为展览标题。这位法国作家兼诗人细致而饱含诗意地描绘了寻常事物,引导观者开启对物的全新视角与体验。


实践心得

迮佳:“万物的声音”是蓬皮杜和西岸美术馆合作五年三展中的第二个典藏展,从160余件作品中感受不同时期物品被赋予的多重意义,以及“物”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及地位的演变。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丹尼尔·施珀里的《散架的宫女(假跳蚤市场)》,他将跳蚤市场的物品回收,并重新垂直放置,呈现出一个摆放在墙壁上的跳蚤市场摊位,看上去是对法国画家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笔下宫女的重新演绎。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记忆,或褪色,或磨损,或破碎,组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这是艺术家与物的诉说,是时间与痕迹的默契,也是最迷人的地方。

沈舒涵:“万物的声音”,有“万物”,但是似乎少了一点声音,因为整个观展过程仿佛是一段寂静的旅途。时间滴答滴答地流动,我在流动中感受大师的故事。不得不承认,“万物的声音”作为一个水平极高的展,每一件展品都是足以震撼人心的。就以《镜子展位》这一装置艺术为例,它模拟的是一家镜子店中的景象,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示了镜子(作为资产阶级的象征与见证)逐步向寻常消费品的转变,也试图通过这样的布局,让观众置身其中,引起关注思考艺术与现实之间的模糊联系。毕竟,艺术就来源于现实。


撰稿:沈舒涵 迮佳 延雨

摄影: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