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文创产业调研》是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产教融合型核心必修课程,贯穿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文创产业调研》I)和第二学年(《文创产业调研》II)。秉承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教学理念,课程由企业调研、导师讲座、理论研习、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任务组成,由学院教学团队联合产业专家导师共同担任,并与学生教学相长,社群共享。秉持“知识与践行、开放与纪律、个性与体系”的课程理念,为学生架起“知行合一”的彩虹之桥。课程将通过融合性、沉浸式、实训化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热情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创产业的认知与洞察能力,培养未来文创企业管理与领导能力。
导语
上海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展示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记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历史事件。它通过丰富的文物和展品,向观众展示了上海及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促进了文化传承与认同。
馆内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共包含33个门类,尤以青铜、陶瓷、书画最为突出。截至2019年末,馆内藏品数量达10202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达144142件/套。上海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展览和教育活动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致力于体现各艺术门类的完整发展历史。
调研过程
2024年3月12日,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23级《文创产业调研Ⅰ》课程的师生实地走访了上海博物馆,参观“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并聆听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中心冯炜老师讲座《博物馆IP的活化 文创赋能》。导师金句
“在文创研发上,要去充分挖掘它的文化的元素,筑好文化的根基,才可以把文创延展的更好。”
“其实每个博物馆也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怎么样去打造是我们要做好的,打造好了就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来参观。”
“博物馆间的国际交流,是文明互鉴,我们还要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博物馆文博事业发展助力。”
“吸引更多的人,让大家更爱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这才是我们更希望的。”
“共创、共享、共赢,会走得更长久。”
嘉宾介绍
冯炜女士
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中心 副主任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从事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推广和经营管理工作20余年。主要负责上海博物馆特别展览及其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策划“上博文创”“博观悦取”“礼上博物”“博物奇趣”“上博文化沙龙”“上海博物馆奇妙夜”等上博文创品牌项目;策划上海博物馆“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项目;负责上海市非遗项目“珂罗版印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参与《青铜国》《乐游陶瓷国》《探秘古画国》《寻踪书法国》等上海博物馆儿童绘本的编撰工作。
调研问题
望远镜小组
1.博物馆的特展质量都很高,比如东馆目前的三星堆这样的火爆特展,慕名参观的游客众多除了限流之外,场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2.目前联名活动的形式在各行各界都很受欢迎博物馆业内也有类似的活动,比如三星堆博物馆跟原神,浙江省博物馆跟未定事件簿,上博是否考虑与年轻人喜爱的IP、品牌进行联名以此提高这一群体的参与度?
3.海上博物是否达到了上博创建该app时的预期,是否认为数字藏品会对博物馆行业进行冲击?
4.长江口二号古船作为“大博物馆计划”的一部分,将在北馆中如何展示并发挥科研价值?
5.大博物馆计划的目标是跻身世界博物馆前十行列,但是根据调查,并没有官方的统计表明世界前十博物馆是哪十个。在难以界定的排名背景下,上博对于世界博物馆前十行列的定义是什么?跻身成为前十行列的标准是什么?
6.大博物馆计划中表明,要加强对老年观众及特殊人群服务功能的全覆盖。目前据线上调研所知,上博在21年提供过提供的服务有手语导览服务,请问面对想要线下观展的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上博在近些年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中,是否会像南京博物馆类似,提供更多可听、可摸、可操作的服务?
显微镜小组
1.海上博物数字藏品的主要购买客群是?发售藏品的种类和数量是依据什么制定的?以及效益如何?
2.线上观展会失去对展品本身肌理的切身体验。如何在避免这个弊端的同时最大化线上观展的优点,实现“再造”?
3.在推动数字化展示时,博物馆如何确保数字化展品与实体展品之间的融合,避免观众体验的割裂?在提高参观的趣味性的同时,如何利用数字化更好地讲述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
4.数字手段对展览内涵深化要求较高,容易造成内容泛化。数字化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如何发挥深度教育功能?
调研心得
望远镜小组:王维佳 王欣怡 叶琳 潘慧敏 王姝
望远镜小组基于导师分享与网络民族志,详细分析了上海博物馆的“大博物馆计划”,分别是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总结了“大文创”时代上海博物馆构建独特品牌形象之策。
望远镜小组关注到,上海博物馆在“大文创”时代下,以其丰富馆藏及创新实践,树立了行业典范形象。三大系列展览——“何以中国”、“对话世界”和“百物看中国”,立体展示了中国历史文化并推动国际交流。
在文创产品开发上,上博经历从复制到原创的过程,重视产品教育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如将馆内珍宝转化成实用与艺术并存的文创商品,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
上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自主研发“上博链”技术及“海上博物”APP,发布数字藏品如META少年系列,实现文物虚拟与现实互动,提升文化体验性。此外,与游戏企业合作,将文物与游戏IP结合,扩展文化传播途径。
在增值服务与体验营销上,上博开设“博观约取”文创咖啡馆,将馆藏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提供一体化文化休闲服务,将文物图案用于糕点设计,创新餐饮业态,构建独特文化消费场景。
在社会教育领域,上博通过“奇妙夜”活动革新观展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拉近年轻群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情感共鸣。并通过举办设计大赛、与高校合作等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培养新一代文化守护者,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现代价值。
显微镜小组:陈若仪 蒋子悦 赵臻 陈妍
小组以上海博物馆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所做出的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以展品数字化、线上与线下观展数字化以及公共教育数字化四个方面开展讨论,研究了上海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为自身赋能。
在展品数字化层面上,上海博物馆积极打造“海上博物”数字藏品平台,构筑基于数字藏品的上博链生态圈,并持续构建打造面向年轻潮流消费圈层的原创IP,焕活文物生机。
在观展层面,上海博物馆同步布局线上与线下双链路,持续提升游客观展体验。就线上观展而言,上海博物馆采用三维技术或全景技术制作网上虚拟展览,通过数字手段和方法,将藏品数字资源的研究成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在网络载体上予以展现。此外,还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网上专题数字展,以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用户体验。
提供线下观展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上海博物馆在该领域也不断利用数字化技术加速智能化转型。上海博物馆采用了包括二维码互动、多媒体结合、客流数据界面实时监控等数字化手段,实现观展体验持续提升。
上海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美育的重要前驱者,在公共教育数字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尝试。上海博物馆持续不断推出线上课程,升级公众自主学习内容。创新性地借助电子媒体,不仅突破了传统展览的限制,更以高水平的技术呈现,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互动性、教育性兼备的博物馆体验。此外,上海博物馆还推出多系列4k纪录片,全方位展示文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