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全体交大青年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加理解“学科交叉、产业导向”本质内涵,通过专业实践洞悉当前产业价值链和市场需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专业实践,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开展了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引领青年学子投身社会实践,推动实践育人。云南省建水县历史底蕴醇厚,拥有“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靓丽名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云南多元文化融合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建水县抢抓省委、省政府将红河纳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州委、州政府将建水作为城镇化建设“两翼”之一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机遇,围绕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突出“以旅承文、以文活旅”,积极谋划新布局、拓展新业态、建设文旅融合新高地。然而,在普洱茶热度消减后,如何推动当地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和紫陶产业的创新发展,打造陶瓷名都、云南旅游热门目的地,书写多民族共奋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依旧是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文创学院暑期实践团以“探索文化遗产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与实践策略”为题前往建水县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当地文旅发展现状和城市品牌形象,与紫陶产业园管委会、地方文旅局、非遗传承人、产业代表深度交流,剖析建水文旅产业的问题和痛点。实践团将结合文创专业所学,以城市IP建设、文创活化非遗资源、产教融合共创为抓手,挖掘建水县旅游品牌形象,丰富对外传播业态,与地方共同创新紫陶商品,为赋能建水县文旅产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交大学子的力量。
6月16日
实践团成员从上海出发齐聚昆明,实践团指导教师吴帆副教授组织了实践团第一次会议,落实了调研具体行程安排,为后续多日的行程安排做准备。
6月17日
上午,实践团来到本次调研实践的第一站——建水县紫陶博物馆。实践团师生系统性地学习了建水紫陶的千年历史、独特工艺和文化内涵。建水紫陶既是实用的生活陶具,又是刻画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承载着建水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实践团成员对建水紫陶的特点和特性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建水的紫陶产业现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后,实践团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参观产研最新进展,也进一步参观非遗传承人现场不同工艺演示。进一步领略建水紫陶“刻填”之美与技艺之精。
下午,实践团师生先后走访了紫陶非遗传承人金麟和谭知凡的工作室,深入了解建水紫陶的传承与创新。实践团首先拜访了金麟老师的仁烨堂工作室。金麟老师将儒释道传统的中原文化与建水紫陶进行融合创新,展示了紫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独特艺术魅力。
随后,实践团走访了谭知凡大师的工作室。谭知凡现为中国轻工大国工匠、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分享了建水紫陶从宋代青瓷到现代发展的历史传承,并展示了刻填工艺的精湛技艺。谭大师强调,刻填技艺作为建水紫陶的核心工艺,需要匠人具备深厚的书画功底和刻填技巧,这种技艺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紫陶工艺传承、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紫陶商品的发展瓶颈,为实践团后续围绕建水本地产教研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文旅升级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侧重方向。
谭老师为同学们做现场演示
6月18日
上午,实践团来到建水古城景区开展调研。实践团师生走访了古城景区里的朱家花园和建水文庙,探索建水的历史严格和文脉传承。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切实感受到了建水县丰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当地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现状,对建水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下午,实践团在吴帆副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云南大学建水紫陶协同创新基地召开建水紫陶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讨会。会议由上海交大云南研究院副院长纳勤骁主持,县紫陶园区管委会、县文旅局、县紫陶协会代表参加会议。会上,各方围绕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文旅融合路径、非遗技艺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交流。针对建水县当前亟待提升的城市品搭建、旅游产品优化包装、紫陶文创商品升级、产教研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痛点问题,各方进行了沟通和探讨,提出以文创IP打造全域旅游品牌、丰富紫陶的内容附加值、提高行业从业者传播水平、产教共振升级紫陶商品等解决路径,并初步形成了后续共建建水文旅品牌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明确了实践团前往发掘建水“三个千年”历史名片的研究方向。
晚上,实践团前往建水县紫陶里商业街及周边夜市进行调研。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多家紫陶商铺,深入了解了当地紫陶商品的种类、销售模式以及价格体系。成员们与商家探讨了市场需求、销售情况以及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等问题。实践团成员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紫陶产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情况,也为建水县的文旅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建议,探索了更多发展和推广家乡文化的新机遇和新可能。
6月19日
早上,受金麟老师邀请,实践团至仁烨堂参观体验陶艺教学课程并亲手体验了建水紫陶制作的“拉胚”环节,将各自对紫陶的理解转变为实体,为本次调研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午后,实践团前往元阳县,调研建水“三个千年”中的最后一站:哈尼梯田。实践团首先途经了建水当地对网红创新景区“蚁工坊”,通过与商家和相关从业人员以及和游客的交流,成员们了解了社交媒体在提升紫陶知名度和吸引游客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利用新媒体手段进一步扩大紫陶市场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接着实践团前往了位于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阿者科村,学习在高校帮扶下的全球旅游减贫的中国解决方案。阿者科村在中山大学的对口帮扶下建立了村集体旅游公司,将旅游收入进行合理分配,并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实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的双重目标。实践团学习了阿者科村就地文旅保护的模式,对乡村遗产保护、传统文化活化进行了深度思考,为未来推动乡村脱贫、乡村文旅发展、乡村就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经过一周的密集采访调研活动,实践团走过建水县、元阳县,在指导教师吴帆副教授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了实地调研的工作计划。成员们克服困难,跨越山河,将交大文创学子的脚步刻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以“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严格要求自我,积极践行“行万里路,知中国情”的实践理念,充分发挥文创素养,谱写青春的美好华章。通过对建水县紫陶产业和文旅产业的实地调研走访,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对建水的当地文化、民风特色、发展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针对当地文旅发展现状与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次活动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云南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建水紫陶园区管委会、建水紫陶博物馆、建水紫陶协会等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以及谭知凡老师、金麟老师对实践团的悉心指导。
未来实践团将深度挖掘此次调研获取的信息,产出当地文旅发展指导报告和建水紫陶产业升级路径报告,为服务云南文旅做出交大学子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