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象往彩云之南·数字科技赋能云南傣族文旅融合与环境保护(三)

文创学院 2024-07-01 320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全体交大青年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的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引领青年师生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人民。文创学院“象往彩云之南·数字科技赋能云南傣族文旅融合与环境保护”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云南进行考察调研。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基底,开启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征程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与保护传承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参与模式,使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践团本次调研将走访云南德宏及西双版纳两州,通过学习了解傣族与亚洲象共生的历史和文化,加强对象文化认知和传承并以CG动画、数字策展等方式将两种文化以生动、互动的形式进行展现,切实用数字科技赋能当地新文旅,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6月30日下午,实践团抵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团队首先前往曼听御花园开展实地调研,曼听的前身是西双版纳傣王的御花园,金碧辉煌的傣王宫宫殿坐落于此。曼听公园始建于第八世傣王朝(1286—1345年),至今还流传着当年傣王妃的游园传说。实践团考察傣族王室文化与象文化的历史渊源,了解象在傣族传统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成为王权和尊贵的象征。实践团同时调研了西双版纳最早的南传佛教之一总佛寺,傣语称为"洼巴洁",是西双版纳佛教信徒朝圣的中心。实践团研究佛教文化如何与象文化相结合,以及象在佛教故事和宗教仪式中扮演的角色,加深对傣族宗教信仰中象文化的理解。然而,实践团也发现了曼听公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园内充斥着商业旅拍的人群,其着装造型多是混杂了泰国式风格,而非传统的傣族服饰。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未来的文旅开发中,需要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而非单纯为了商业盈利。

 

7月1日上午,实践团与西双版纳景洪市文旅局和文化馆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的目标与需求。文旅局与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历史悠久的象文化,说明大象是傣族文化的特殊点,大象作为傣族帝王座驾和古代战争中的坦克,在傣族文化史诗《巴达麻嘎捧尚罗》中有"月朗宛神象"来镇天定地。近年,西双版纳的“北象南归”受到社会的殷切期待,作为亚洲象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西双版纳有关部门希望能以象文化为亮点,发展特色旅游节达到促进当地发展的作用。同时,实践团了解到西双版纳作为中国的热带雨林,其代表性植物“望天树”在当地的象征性意义。此次交流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傣族文化元素的结合,进一步促进当地文旅和经济的良性发展。

下午,实践团来到位于西双版纳橄榄坝的傣族园进行深度调研,傣族园主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是西双版纳集中展示傣族历史、文化的民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实践团了解到当地的泼水文化,参观了拥有超过1400年的历史曼松满古佛寺。通过实地考察,实践团体验傣族的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观察象文化如何在民间艺术、舞蹈和音乐中得以体现和传承。

黄昏时分,实践团参访了当地特色村落曼空岱,曼空岱作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示范村,颇具傣乡特色风情。村寨充分发挥地处勐罕镇“旅游小环线”起点的区位优势,以抱团发展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主线,着力推动村容村貌换“新颜”、产业发展添“活力”、振兴之路有“盼头。

经过一日傣族文化近距离体验和调研,实践团将结合所观所学深入研究如何将象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探索文化与农业、旅游的融合如何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