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霞客洱源之旅·数智创意助力云南洱源县文化IP建设与新文旅发展(一)

文创学院 2024-07-08 172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五年,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阶段。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国文化和旅游业既要展示国家形象,促进国际交流,也要作为内需拉动和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鼓励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并推动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发展新业态,如数字创意和沉浸式体验等,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需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导向,积极探索非遗“协同保护、融合发展、活化传承、价值转换”新路径,打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优质环境。为强化“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大理爱上生活”和“温泉之都·水韵洱源”IP品牌建设,更好地展现洱源的传统文化魅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深化校地合作助力文旅发展,充分释放高校服务地方文旅发展的潜能,文创学院“云南洱源文旅产业设计调研”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大理洱源县开展实践调研。

7月8日上午,实践团一行赴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参加座谈会,了解当地文旅发展的目标与需求。洱源县副县长、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茈碧湖镇、凤羽镇人民政府、县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与霞客书院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

洱源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饶。其特色概括为“一业、二源、三水、四味、五花、六贤”:梅果产业作为洱源的主导产业,承载着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中国梅子之乡”,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系列文化活动更是推动了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洱源地处洱海和云弄峰的源头,对洱海的保护治理贡献显著,确保了洱海水质的优良。洱源还拥有三大特色资源:河湖清水、温泉热水和高原牛奶,这些资源不仅让洱源赢得了“高原水乡”和“中国温泉之城”的美誉,还孕育了畅销国内外的乳制品。在美食方面,洱源的雕梅烧牛肉、火烧生皮、酸辣鲫鱼和洱源乳扇等特色菜肴,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展现了白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此外,洱源还是花的海洋,梅花、兰花、梨花、荷花、木瓜花等花卉四季常开,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美丽。文旅活动的推广,更是让洱源成为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而洱源的人才辈出,也为其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革命先驱施滉、白族共产党员施介、优秀共产党员李桂科到民族学家马曜和艺术家杨丽萍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洱源还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最钟爱之地,他在洱源的游历经历被详细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字展现了洱源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和谐之美。

此次交流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赋能文旅产业,进一步促进当地文旅和经济的良性发展。

下午,实践团前往大理洱源茈碧湖镇梨园村,了解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并深入思考文创产品设计思路。梨园村地处洱源县城北部,美丽的茈碧湖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世居百十户白族人家。村内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遍布7000多棵古梨树,历经500多年的岁月洗礼。近年来,梨园村依托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先后实施墙体美化、道路硬化、休闲亭和木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把梨园村建设成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韵”的绿美乡村乡愁依恋地。

300余年前,徐霞客也曾到访茈碧湖,盛赞其:“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当地对于融合文旅的特色民宿开发别有用心,实践团分别探访了位于茈碧湖镇梨园村的茈碧草堂客栈,以及位于茈碧湖官营桃花源附近的当地居民正在开发的融合艺术的民宿项目。实践团与当地负责人沟通了未来民宿与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民宿作为文旅产品的一部分,不仅是提供住宿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可以成为艺术与创意的展示平台,根据当地特色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等。

随后,团队一行踏上了前往霞客书院的旅程,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徐霞客的文化遗产。在大理金山建材公司的法人代表李孝泽先生的引导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徐霞客的雕像、藏书室,并就即将举办的徐霞客文化旅游大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李先生不仅对洱源地区怀有深厚的情感,更是对文化传承充满热忱。自2014年起,他在洱源县茈碧湖镇大庄村投资逾1800万元,精心打造了这座占地1600平方米的书院。团队成员在书院中翻阅着如海的古籍,追寻徐霞客的足迹,对李先生对文化传承和对洱源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感敬佩。霞客书院不仅是对徐霞客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洱源县委、县政府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决心的体现。

最终,团队一行人踏上了前往真武阁(亦称玄帝阁)的考察之旅,该阁巍然矗立于风景秀丽的洱源县茈碧湖镇九台社区九台村之中。九气台,这一地名源自其境内两块形态宛如龟蛇交缠的奇石,以及四周环绕、热气腾腾的九处温泉泉眼,水质之纯净,既可直接饮用亦适宜沐浴,更以特产“天生磺”享誉全国。真武阁,这座二层阁楼式建筑,巧妙构建于石盘之上,采用传统的土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设计,尽显清代建筑的古朴风韵。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历经沧桑,数度毁损而又浴火重生。自1993年起,云南省文物处与州文化局相继拨款进行重修,并于1997年专项修复了附属的文昌殿;至2006年,县政府再度拨款,对真武阁本体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与加固。真武阁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备受瞩目。自1980年起,它先后被洱源县人民政府、大理州人民政府及云南省政府列为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至2012年荣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列。然而,岁月流转,真武阁及其周边环境亦面临挑战:南侧文昌殿出现结构变形,东西两侧房屋墙面开裂、屋顶渗水、玻璃破损,直接威胁到周边居民的安全;九气台温泉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干涸,昔日九孔喷涌的奇观已成过往云烟,池塘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阁内西南侧空地长期闲置,亦是一片荒芜之景。面对现状,洱源县政府正积极响应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原则,致力于真武阁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与活化利用。通过保护与修复并重,融合发展的策略,旨在进一步挖掘洱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展望未来,真武阁项目的圆满落成,将不仅成为洱源县一张亮丽的文旅名片,更将搭建起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