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文创学生走进巴拉巴拉:中国童装领导者的品牌战略与全球化实践

文创学院 2025-10-14 51
《文创产业调研》是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产教融合型核心必修课程,贯穿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文创产业调研》I)和第二学年(《文创产业调研》II)。秉承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教学理念,课程由企业调研、导师讲座、理论研习、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任务组成,由学院教学团队联合产业专家导师共同担任,并与学生教学相长,社群共享。秉持“知识与践行、开放与纪律、个性与体系”的课程理念,为学生架起“知行合一”的彩虹之桥。课程将通过融合性、沉浸式、实训化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热情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创产业的认知与洞察能力,培养未来文创企业管理与领导能力。
导语

2025年10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2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文创产业调研》课程师生赴童装品牌巴拉巴拉开展企业调研。通过实地参观和深度访谈,与品牌策略、渠道运营、产品创新、消费者洞察以及海外布局等业务团队展开深入交流,帮助学生洞悉当下童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消费变化,探讨品牌在文化价值构建、产品创新表达与传播策略等维度的关键策略与突破方向。

品牌介绍:认识巴拉巴拉

巴拉巴拉(balabala)隶属森马集团,是中国领先的儿童时尚生活方式品牌,面向0-14岁儿童提供优质的时尚鞋服、配饰、家居、文创及洗护产品。品牌始终坚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与体验,致力于让天下儿童拥有美好童年,让孩子与家长拥有共同成长的快乐。

近年来,巴拉巴拉通过情感营销、线下体验空间升级、全球化布局等战略行动,持续增强市场影响力。2025 年,品牌联合新华社推出短片《中国小朋友》,以儿童成长叙事引发代际共鸣。短片发布不到一周,便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童年回忆的浪潮。在空间体验方面,品牌正推动第八代门店形象升级,店铺从“销售中心”转向“体验中心”,融和亲子互动、沉浸场景及多感官设计元素,构建“可逛、可玩、可交流”的一站式消费体验空间。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品牌致力于通过民族文化与科技美学,打破国际市场的文化壁垒,重塑海外消费者对中国童装的认知。

调研过程与核心洞察

10月14日下午,同学们走进森马集团,对集团整体以及巴拉巴拉品牌进行了参观和调研。

参观企业展厅:了解了森马集团及其旗下多个品牌的历史与文化。

课题调研:围绕调研课题方向,与不同业务负责人开展深度访谈。

01 品牌战略层面:

巴拉巴拉如何塑造品牌护城河,进而实现品牌长线发展?

品牌总监傅老师系统阐述了品牌战略规划及行业观察。他指出,童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已从早期与 “白牌”竞争,转向与 “成人装延伸童装品牌”竞争。在此背景下,品牌护城河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特征,仅依靠单一行动难以支撑品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线下门店布局与全品类覆盖等渠道优势,还依托20余年积累的品牌资产(如南北儿童体型差异数据库)以及高粘性的消费者关系。

此外,针对低生育率这一社会趋势,傅老师也提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方向。他表示,结合对欧美潮流趋势的观察以及精细化育儿等概念的兴起,未来 3-5 年行业将迎来 “休闲服饰回归”的浪潮,巴拉巴拉将聚焦自身休闲品类优势,应对运动品牌 “时尚化转型” 的竞争,并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发展二级品类等方式,实现增量市场拓展。

02 品牌文化建设与传播:

品牌文化如何贯穿于品牌营销campaign和日常沟通中?

在品牌文化建设与传播层面,巴拉巴拉通过具体项目强化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中国小朋友”短片基于巴拉巴拉二十余年积累的用户群,以情感叙事,强化代际记忆与成长共鸣,成功触达新一代父母,深化品牌记忆。“玩具羽绒”则以线下互动体验传递“亲子互动”价值,其线下活动激发了消费者的强烈兴趣,吸引诸多江浙等地家庭前来打卡。整体而言,巴拉巴拉的品牌建设具有长期主义思维,围绕“儿童成长+亲子减负”核心议题,培养用户心智,避免陷入单一的 “卖货思维”,以价值叙事引领品牌传播,实现从产品导向到情感共鸣的战略跃迁。

03 产品创新与研发:品牌理念如何指导产品设计?

在明确品牌战略及品牌文化后,同学们聚焦产品层面,与提喆老师展开讨论。提喆老师强调:“我们的研发从不是‘成人装缩小’,而是真正扎根儿童场景。” 目前,品牌产品研发以 “市场需求 + 趋势热点” 为导向,设立专门团队研究用户场景痛点,例如针对婴童的安全性设计、中大童的运动功能性需求等。

04消费者洞察:

家长与儿童在消费决策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对于初次开展品牌调研的同学而言,消费者视角往往最具共鸣。刘诗雨、蒙思竹两位老师结合实践经验和历史调研数据,对品牌的「消费者洞察」进行了系统分析。她们指出,Z 世代父母与上一代的核心差异在于价值取向的转变,即“先做自己,再做妈妈”,痛点集中在时间、精力、金钱不足,需求则聚焦 “减负”与 “情绪价值”。此外,精细化育儿的观念推动了童装品牌向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这代父母不再满足“一件衣服穿所有场景”,而是会为孩子的表演、运动等不同场景选购不同服装,对科技功能的接受度也更高。

05 渠道运营:

场景营销时代,品牌如何增强用户体验感?

随着讨论的深入,话题从消费者的“整体画像”转向“具体体验”。储嘉越老师强调了线下渠道对巴拉巴拉的重要意义。储老师指出,线下门店正在从“销售中心”转向“体验中心”,目前品牌正在推出第8代空间形象,在视觉与功能上全面升级,并增加大量互动与沉浸式场景。同时,店铺类型也在不断细化,例如 “城市户外店” 仅陈列相关场景产品,帮助用户快速定位需求、完成消费决策。

06 国际化战略:

中国童装品牌如何进行海外布局?

最后,调研视角进一步拓展至全球层面,同学们与陈书老师讨论了品牌海外布局的 “品牌统一性” 与 “本地化”策略。陈老师指出,童装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当地儿童身材特点和文化习惯,对商品展开针对性筛选;另一方面要保证品牌的统一性,坚持品牌调性和商品一致性。只有两者兼备,才能让巴拉巴拉从“本土品牌”跃升成为来自中国的“国际化品牌“。

感悟分享

李佳睿:此次访谈让我清晰看到巴拉巴拉战略的底层逻辑:其护城河并非依赖已有的光环,而是 20 年沉淀的线下 4000 家门店体系与南北儿童体型数据库,这是应对成人装跨界竞争的核心壁垒。面对低生育率,“增量+ 存量” 策略,既规避市场收缩风险,又锚定长期复购,可见其对行业趋势的预判并非短期投机,而是扎根用户需求的系统性规划。

狄文凡:巴拉巴拉的 IP 矩阵构建展现了清晰的战略意图:泛 IP(奥特曼)拉动销量、东方宝藏 IP(故宫)强化文化标签、设计师 IP 提升高端调性,而非盲目堆砌流量 IP。更关键的是其价值观把控 —— 排除血腥暴力或诱导沉迷的 IP,既替家长筛选风险,又夯实 “儿童友好” 的品牌认知。计划将 “玩具绒小熊” 孵化成自有 IP,更体现其从 “借势” 到 “造势” 的长期布局,这是维持行业 TOP1 的核心竞争力。

张玲艺:最触动我的是巴拉巴拉产品研发的 “儿童本位”:拒绝 “成人装缩小”,针对南北儿童体型差异定制版型,IP 款通过发光按钮等互动设计区别于优衣库,更主动筛选掉 “奶龙” 等存在价值观风险的 IP。风壳衣等细分场景产品虽占比不高但复购率突出,印证其研发并非跟风趋势,而是基于用户场景痛点(如城市户外需求)的精准落地,体现 “产品为用户而非销售服务” 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