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烨夫
钱烨夫,文创学院2019届硕士研究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交通大学三好学生”、“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等奖项。
从2012年考入交大以来,我在思源湖畔度过了近7个年头,而未来等待着我的将是在交大的第9、10个年头......很难说清是怎样的一种缘分,让我和交大有如此长久的连结。从SJTU到USC再回到SJTU,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兜转的时光里体会着学生时代对成长的深刻洗礼和塑造。
选择,永远是一个多元和开放的命题。如同我们在毕业季这一人生路口的选择一样,和我们一同走过两年多时光的ICCI也在这段时光里呈现出了日趋多元的特点和对多样的包容。无论最终的选项如何,选择永远是一个前行的过程,而非一次简单的停留。这一过程,承载了在文创学院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蜕变,而我也在不断选择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为文创二期的学生,我更多地体验了“创业”的不易。第一次的文创课堂,今日回想,像是一副远观才能成形的油画,模糊却清晰。激励创新的理论中常谈到“场所营造”,新图后面的集装箱空间成为了大家迸发灵感和新奇想法的独特场所,它第一次以知识和创造交汇的方式闯入交大校园,闯入ICCI建院初创的历史,闯入我们充满好奇与未知的研究生生涯。集装箱像是一个反应器,封存了实验性的拓荒之旅和独属于年轻人的热情,也让人文精神与创造力第一次链接、碰撞,最终生成属于我们成长和回忆的独特产物。
多元的学习环境是ICCI的一个特征,使我们在研究生期间拥有了尤为丰富的体验。从红色集装箱出发,前往大洋彼岸的洛杉矶,脚下的土地又是怎样的呢?在USC的校园或游学世界各国,带给我们许多从未有过的景色。天使之城更多的魅力在于多元的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包容与尊重。冲突亦妥协,相互独立却又默默交融,构筑了这座城市的多彩多姿的文化景象。而走出国门的ICCIers,也展示了强大的适应力和创造力。身边的同学中,有的在好莱坞影视行业里研究探索,有的穿着汉服在洛杉矶传播中国文化……文创人不只在体味多元文化的内涵,而是以一种破茧的力量去展示自身的文化感悟,留下特别的足迹。而我也在多样的学习环境中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USC Thornton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等艺术类的课程,粗浅地感受了一波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异同。
这两年半的学习,学院诸多老师和同学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我的导师徐剑教授对我个人视野的拓展以及学术志趣培养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传统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因其有别于自然科学带有的形而上特性而被视为“无用之学”,同时,部分文科学术领域确实存在越来越多的从学科内部“内卷化”而产生的理论将研究转向为少数人“自嗨”的封闭空间的倾向,这些观点都一度使我在参与硕士阶段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对学术道路产生迷茫。在这迷茫的日子里,我也曾经尝试参与交大的许多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工作实践,并到校园之外的政府机关单位实习锻炼,希望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城市发展建设的进程。而导师以一名学者的身份用亲身经历告诉我,研究绝不应将眼光限于空洞的概念演绎和学术游戏,其价值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术研究本身——科学的命题最终应当回归对人的关怀。通过关注现实语境,徐教授的研究直指复杂现实社会问题,以精巧的研究视角将理论应用于国家和城市治理实际,例如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城市文化研究中的问题等等,多篇研究报告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效应,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影响了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城市文化的命题,同样与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依存关系。城市文化的发展不是单向的、孤立的,而是在传承和创造中不断变化、融通、互兴的,而文化和创意正恰好指向城市发展的两个层面——作为城市灵魂的人文精神和家园理想,以及城市内涵创造、有机更新的源动力,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根,以创新驱动为魂,才能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点燃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引擎。
庾信在《徽调曲》中写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交大校训中“饮水思源”四字的本意是“不忘本”,而“思源”不仅仅是对“来源”的思考,更多的是要在事物的表面下,探索更深层次的“本源”,还原事物的本质,探索世事背后的真理,追本穷源、去伪存真。当年南洋公学建校的一代人崇尚真理、汇通中西,带领一批学者执著而坚定地追求学术和社会进步,持存天地文心、生民新命的文人理想,使“扬实心,发实力”的精神绵延不绝,成为一代代交大人心中之无尽藏。
今天的文化和创意承载着民族不断创新进取的源动力,也承载着我们以磅礴的自信研究、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使命,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去构建美美与共的城市图景。无论是潜心学术研究、扎根岗位默默奉献,还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奋斗角逐,当毕业帽穗被拨动的时刻,都代表着我们将在不同的领域共同努力,以交大文创之名,扛起使命、共赴担当。
在毕业的关口,每个人都有一种格外感性的情愫。我们因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感恩在新图集装箱的点点滴滴,因毕业后的各奔东西而感恩相聚紫竹的日日夜夜,因自己的成长收获而感恩学院所有最可爱的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因今天的独立自信而感恩亲情的厚重。“文创二期”的故事结束,意味着更多文创故事的开启,而我也将开启作为一名老交大人的新旅程。此刻17级海外ICCIer正在大洋彼岸镌刻着截然不同的文创印记,18级的年轻学子正在学院崭新的园区里为梦想奋笔疾书,而更多的同学正在向ICCI走来……
这像是一个由传承的谱系所形成的共同体,他们将自己的故事汇集为一段历史,而我们将离开的寄言演化为共同的回忆。“一昔如环,昔昔如块”,文创人的故事属于每一个未来的ICCIer。选择或许是每个人终将经历的一次转轨,而脚下的轨迹却依然延伸着。选项虽不尽相同,但无论走向何处,我们都选择了从这里启航,选择了拓荒和耕耘、体验和勇敢、冒险和坚定,选择行我们心中所想,选择去共同创造,一个关于未来、生生不息的童话。
(原题:毕业的选择 / 钱烨夫:是在多元和开放的选择中徘徊,还是追其本根深探学术之路?)
供稿:钱烨夫 编辑:舒宇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