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基底,开启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征程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7月11日至13日,文创学院“青瓷遗韵,洪州新章·以江西洪州窑为例探究文旅轻资产活化路径”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江西考察调研。在前期调研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实践团将走访江西南昌、景德镇与江西吉安吉州窑遗址公园,街头访谈不同游客群体,实地探究同为江西陶瓷遗址类产业的运营情况、游客体验等,最终梳理得出基于在地特色,可以推广管理经验,具有转化实效的轻资产文旅活化路径,切实用数字科技赋能当地新文旅,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助力地方文旅提质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首站来到了江西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集文物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于一体,馆内藏有文物约59730件(套),彰显江西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各展厅通过实物与多元展陈方式,全面展现赣鄱大地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博物馆专门设置了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区,梳理江西各大窑系特点,实践团通过参观学习更加深入了解江西省陶瓷文化和历史传承,为后续洪州窑精准定位夯实学术基础。馆内详细记录着洪州窑从东汉晚期至五代的相关历史,贯穿约800年,反映着洪州窑的发展脉络。展区内展出的洪州窑相关藏品独具魅力,还特设有洪州窑模拟窑坑烧制过程,生动复刻了洪州窑烧制的场景。这些实物与文献相互佐证,让实践团直观认识到洪州窑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为后续研究补充了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对江西青瓷史有了更加立体的理解。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指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助理研究员赵汗青立足专业视角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系统学习与实践。为了高效收集游客声音,实践团分组行动,在博物馆和南昌街头进行初步调研,向本地及外地游客发放问卷,并认真记录游客们关于洪州窑活化开发的宝贵建议。汇总问卷时,还收到了许多游客手写的补充意见,字字真心,让实践团成员们更真切体会到实地调研的意义——每一份问卷都是一次与群众鲜活的对话,每一条建议都在为洪州窑文旅活化注入真实的社会力量。
当日傍晚,实践团前往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继续调研。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省级重点文商旅项目。它始建于西晋,最初是为了纪念道教人物许逊,后发展成为天下万寿宫的“祖庭”。实践团在6月的初步实地调研中发现,万寿宫不仅是南昌游客必经打卡点,也是南昌本地年轻人购物度假的好去处。因此调研组此行选择万寿宫作为第二个调研地点,并在此地同步发放问卷。
实践团通过调研了解到万寿宫实现文旅活化的“文化传承+业态创新”路径模式。在保护方面,2021年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完成对铁柱万寿宫等核心建筑格局特色的保留与建筑元素的严格复原修缮,凸显文化根脉;在业态布局上,万寿宫区域通过改造与创新,引入非遗工坊、老字号店铺等,展示江西剪纸、陶瓷等传统技艺。同时融合现代商业,设特色餐饮、文创商店、沉浸式体验馆,满足多元需求;在民俗活动常态化上,结合数字技术打造灯光秀等多元化互动项目,增强体验感,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初步融合。通过文旅融合,万寿宫既守护了历史记忆,又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活力街区,2022年获评国家4A级景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成为江西文旅活化的典范。
在万寿宫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结合目标受众分析,通过街头问卷发放与游客访谈,分层探索目标人群的旅游偏好、陶瓷文化兴趣点、旅游开销以及对洪州窑的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南昌年轻游客与洪州窑潜在游客群体的所感所想,需求与痛点,进一步补充了丰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画像等基础资料。
当晚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召开了复盘总结会。调研成员依次汇报阶段性成果,涵盖数据采集情况、实地访谈发现及初步分析结论,重点分析调研过程中对于洪州窑相关题目的深度交流结果。指导老师针对汇报内容逐一点评,提出优化建议。随后,实践团围绕调研框架调整、分工细化等展开讨论,确定接下来需要完成剩余样本采集工作,确保成果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为最终报告撰写筑牢基础。
实践团首日调研顺利完成,共回收98份有效问卷。结合团队成员与南昌本地及外地游客进行了深入访谈,初步分析显示,不同游客群体对丰城文旅的印象各有侧重,尤其是年轻游客的想法和潜在需求,成为了本次分析的重点。步履不停,接下来实践团将前往吉安市、景德镇市继续深化专题调研,为实践课题注入更丰富的实地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