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天骄
焦天骄,文创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2021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信璞耕读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三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文创学院企业实习奖学金、卓越助教等多个荣誉奖项。
焦天骄,文创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2021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信璞耕读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三好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文创学院企业实习奖学金、卓越助教等多个荣誉奖项。
毕业后,热爱电影的他选择了华为作为下一站的出发点。回顾自己满载文化与创新的文创旅途,他这样说……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有段剧情:袁朗在皮划艇上对成才说,你的路还很长,比许三多要长得多,同时你的迷茫要比他多得多。如果这是你的路,你愿意来老A吗?
在文创学院求学期间,这段对话经常涌进我的脑海。与无数优秀的同学同窗共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总会忍不住好奇自己未来的道路究竟会通向哪里,也时常会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这些困惑与思考伴随着我,让我在探索的路上不断尝试,奋勇向前。
刚入学时,我发现文创学院的课程设置范围很广,开设有管理学、统计学、商务沟通、影视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让同学们能在不同的文创领域探索。琳琅满目的课程让我迸发了关于“兴趣”的思考:我的专业方向到底是什么?我对什么感兴趣?
经过一番思考,我选择了“电影”作为自己探索的“首选项”,并积极参与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从中汲取知识和养分。学院拥有丰富的电影产业资源和课程平台,除了专业课程外,也为热爱电影的同学们提供了无数宝贵的实践和学习机会,让我获益匪浅。
在学院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开设的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影中,学院邀请了来自美国电影学院的专业导师以及包括奥斯卡最佳编剧奖获得者Anna Thomas在内的好莱坞一线电影人前来授课。在课上,我接触到了来自行业一线的专业电影人们,并学习到诸多在电影制作环节的实际操作与前沿应用。上海电影节期间,我参加了学院联合主办的上海电影节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与海内外的知名电影工作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电影发展状况,交流想法和意见。这些经历,让我对于国内电影的发展情况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研一的时候,我选修了学院开设的《纪录片——构造现实》课程。授课教师何文薰非常注重实验精神,我在课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剧本大纲《越过田野以后的悲伤》,并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尽管对于同学的接受程度完全没有把握,但在我分享的过程中,还是能感觉到同学们的沉浸和感动。这让我意识到虽然自己的电影想法或许还不够成熟,但依然可以付诸实践并得到肯定。通过在文创学院的电影制作理论储备,我怀着“实验精神”独立创作了纪录片《留住手艺》,希望能够通过影视的方式,留存快要失传的中国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手艺人的技艺传承方式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何文薰老师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陈瑜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构思了完整的记录思路和拍摄理念,顺利拍摄了这部凝结着心血的个人作品。
然而,在电影之路的探索过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另外一件事。在《创新·创意·创业》实践课程(后文简称“三创课”)上,我选修了胡雪桦老师、梁莫老师指导的影视创作模块,并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过程,结果电影作品的质量却没有达标。胡雪桦老师与我进行了沟通,严格地提出了修改建议。这件事情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为什么自己努力创作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我思考良久,发现自己其实是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任何事情都应该要先追求质量和标准,在保质保量后才能追求创意。此后,我在做事情前会先思考“及格线”和“实验性”的问题,努力平衡好自己学习与工作的“质量”和“创意”。
临近毕业时,我曾考虑过三个选择:出国求学、找工作以及考选调生。后来因为疫情,出国学电影的想法被暂时搁浅,于是我便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中。找工作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轮轮紧凑严格的面试。在无数次的笔试、群面、主管面、HR面中,我们都需要精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争取从众人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优点,这其实对很多人都颇具挑战性。
文创学院的课程重视实践和交流,鼓励同学们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公开演讲、案例讨论交流想法与创意。刚来学院时,我还没学会如何在小组面前发言,甚至对公开表达观点充满恐惧。但在课堂上,我不断积累交流经验,一次次磨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渐渐习惯了有逻辑、有重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心态和思维上的转变为我的求职过程提供了不少便利,也让我明白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中积极沟通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文创学院的同学们都很优秀,找到一份很满意的工作不算难事。但面临无数选择时如何抉择却成了令人头痛的问题。现在想想,我觉得人生的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别人的经历都只能算是“参考”。就我这个兴趣广泛的性格而言,我觉得只要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充满挑战,我都会高高兴兴地参与。这也是我在文创学院学习到的做事思维——工作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人来参与,组织、策划、创意输出……任何环节都可以做出成绩来。
就工作而言,我不喜欢确定好的事情,我喜欢把自己往“不确定”的方向推,让自己成为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也是在明白了我自己的性格特点之后,我选择了去华为工作,希望把自己抛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历练。我一直认为,保持热爱和乐于发现的心理比给自己设定很具体的人生轨迹要重要得多。我总会告诫自己:我还年轻,生活有许多的可能性,不止有一条路可以走,要敢于把过去的自己推翻,这是一种勇敢,要大胆一点。
刚来学院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总是被“好”与“不好”这样的想法所困扰,因此做事情时总是放不开手脚。一次课上,授课教师Titus LEVI说:“Do not think about your idea good or not, make it sharp!”(不要操心想法好不好,把它做好!)。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想法的“好”与“不好”并没有那么重要,有些错误的、失败的经历也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是要让我们的观点和行为具有穿透性和力量感。怀揣这个想法,我也越发积极地投身于在学院的学习与生活,并积极尝试那些以往没有试过的工作。
在CC Land迎新晚会上
文创学院致力于培育具有“创意、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领袖人才,同时学院为ICCIer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实践以及展示机会。我也曾在文创“大舞台”上收获了宝贵的经历。在“三创课”作品展上,我自告奋勇担任了策展助理,负责视频拍摄、剪辑、展品布置等工作。在学院公共艺术系列工作坊中,我担任吉他工作坊助理,协助指导老师进行工作坊授课及实践活动,同时还组织完成吉他工作坊快闪公演活动,在校园里弹响吉他,为同学们带去艺术的清风。在学院首次CC Land迎新晚会上,我虽然从未接受过歌唱和表演专业培训,却也实力演绎经典小品《送水工》和歌曲《Love is Over》,全情地投入和完美的演绎获得了晚会在场师生的认可。
课余时间,我还和热爱电影的同学共同创办了“巴赞放映室”,在学院的支持下,每周在放映厅为大家放映电影,播放过《霸王别姬》《推手》《苏州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口碑佳片。我们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希望同学们能看到更多的优秀电影。我一直认为,除了院线热映的商业大片以外,来自印度、欧洲等小语种国家的影视作品也很出色,能让人了解到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与电影文化。此外,作为文创学院的学生,应该积极接触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才能博采众长,从中获益。如今我已经毕业,“巴赞电影院”也被学弟学妹们传承接手,一直到今天还在为同学们带来无数精彩的影视作品。我由衷地希望这个“电影的火种”能在文创学院一直流传下去,让我们的电影故事和文创人真诚的性情一直书写下去。
在125周年校庆校史剧的后台
“真诚·专业·创新”是文创学院的院训,我也一直把“真诚”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诚心诚意为同学们服务。除了定期策划“巴赞放映室”观影活动,我也会定期为同学们组织班级生日会,为大家在文创学院的生活提供快乐与温暖。生活中永远要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真诚”一点儿,这就是我们文创人的真性情!
好的标准一定是多样的,必须找到直觉跟着走,哪怕现在看来是“错”的,或者是不符合潮流的。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一定要腾出来一点时间给自己独处,自己看书,自己看电影,用时间好好打磨自己,理解了自己,才能理解身边的人和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