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岁月 感受“泾彩”非遗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调研实践团队赴皖南泾县探寻非遗文化

文创学院 2023-04-24 296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为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如何用数字技术讲好非遗故事,提高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以文旅经济助力乡村发展提质升级,3月14日至16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一行15人赴皖南泾县实地走访,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情况。

本次调研团队由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副院长薛可教授带队,重点考察了宣纸制作技艺、宣笔制作技艺,以及古籍装帧技艺(线装书)等非遗项目。在“七山一水一分田”之间,团队领略了泾县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共话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安徽省泾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文化馆馆长唐飞同志,妇联主席李桂英同志陪同调研。

唐飞馆长向调研团队介绍了泾县非遗发展基本情况,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了交流互动,探讨了泾县非遗数字化发展、品牌建设与文创经济等问题。截至目前,泾县获批非遗项目共84项,包含了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非遗12项,市级非遗24项,县级非遗45项,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舞蹈、民俗等多种类型。

唐飞馆长向薛可副院长介绍基本情况


薛可副院长强调,在文旅发展方面,应以“泾”为抓手,以“彩”为多样手段,将非遗作为文化核心,在政策保障、传承人扶持以及新型传播方式等方面持续打造泾县文化特色IP,助力泾县品牌建设与文旅发展;在文创方面,应运用数字技术提升非遗传承人文化素养,传递非遗传承人工匠精神,以及提升非遗文化品牌效应;在传播方面,应积极借助数字社交平台,扩大国际影响力,为国家形象构建贡献泾县力量;在研学方面,鼓励团队成员以“工匠精神”投入到学习与科研工作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是从实践中汲取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田野调查实践转化为科研学术成果,助力国家数字非遗发展。

非遗田野调查研讨座谈会


安徽省泾县,古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枕徽襟池,缘江带河”,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这里“商贾远出他境,赢走四方”,多得是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以致仕者。正是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了一批璀璨而珍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8道工序道道汇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其中,晒纸就是一项极其考验功力和耐力的技艺。调研团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晒纸这项传统工艺靠的是经验,坚持靠的是工匠精神”,宣纸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汪息发说到。在谈及弘扬数字非遗文化与泾县文旅发展时,他强调:“技艺的传承缺少年轻一代的关注。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助力研学游等项目的开展,有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到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当中来”。

宣纸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汪息与调研团队合影


古语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调研团队走访时却发现,这项珍贵手工技艺却生产于一栋朴实而传统的厂房中,没有空调,没有先进加工技术,有的只是师傅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序。“我的三个女儿都在从事这项事业”,宣笔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伍森严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也在积极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通过‘非遗进课堂’等精品项目,扩大宣笔的文化影响力”。

宣笔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伍森严现场讲解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古籍装帧可谓与宣纸、宣笔一脉相承,在传承与发展自身古法技艺的基础上,赋能宣纸文化创意产业升级。调研团队在现场,县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芳(公示中)为团队示范古籍装帧技艺的制作过程。“坚持的过程难免枯燥,但我为自己的事业感到骄傲”,面对同学们的提问,张云芳悉心作答,手中的活却没有停过。她还提及了通过抖音账号来增加非遗影响力的举措,以互联网平台优势助力非遗文化的品牌建设。

古籍装帧技艺的县级非遗传承人张云芳(公示中)接受同学采访


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走访使团队成员们受益匪浅,深切体会到了深入田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为非遗文化研究提供了深入一线、直接观察、具体访问的实践机会,帮助团队成员在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理论认知的同时,激发了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选题方向。此外,调研提供了从不同视角了解非遗传承人及其身处文化环境的一种切身体验,不仅丰富了学术视野,也使大家深刻地领略到十年如一日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奋斗激情。再者,本次调研通过考察徽派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促进了高校智库团队与当地政府的互动交流,启发了传统民俗、人文风情与特色物产共促文旅资源价值融合的乡村发展新征程。

撰写:张馨元

图片:王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