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创新发展路径,为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开辟新空间。
5月30日-31日,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一行在学院副院长、中心主任薛可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走进千年古都 感受新质非遗”之西安非遗调研,青年学者们通过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县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第四代传承人汪海燕、西安市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莲湖面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倍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春及二代传承人崔萌,以及陕西文联艺术专家进行了访谈互动,感知新质生产力赋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新篇章。
非遗调研团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海燕合影
固本创新引领皮影戏的社会化
陕西华县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宫廷传到民间,汇集雕刻、绘画、戏曲、服饰等,是一门综合的艺术。2006年,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的华县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氏皮影历经五代传承成为陕西华县皮影的代表。汪海燕,作为汪氏皮影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与第五代传承人的合作中,借助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技术与思维模式,对传统的皮影进行了创新性的“破局”。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海燕向青年学者现场讲解
新质平台形成了社会化传播的新态势。谈到新质非遗的破局之道,汪海燕不假思索地说道:“陈旧的东西年轻人不喜欢,我认为首先是通过合适的传播方式让皮影被大家看到”。汪氏皮影近几年不断通过线上平台如抖音、B站等,进行皮影艺术的展示和推广。通过制作和分享与皮影艺术相关的趣味视频,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粉丝和关注。例如汪氏皮影与知名博主江寻千(九月)、南翔不爱吃饭合作拍摄的皮影制作视频。这种创新方式不仅增加了皮影艺术的曝光度,还为其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打通传播渠道的同时,汪海燕也在思考传播内容的创新布局。汪氏皮影不仅将皮影图案印在化妆品盒子上,更是将化妆品中的某种成分编写成小故事或小剧本,由老艺人演绎并剪辑成数字动画形式;在数字化呈现过程中还打破了传统的皮影人物多数采用的五分脸设计,即侧脸呈现,根据场景的不同,尝试了更多元化的造型设计,如八分脸等,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新质非遗形成国际传播新模式。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对媒体的强大推动力上,更是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技艺“焕新”。在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汪氏皮影通过华县皮影的雕刻工艺,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精美,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轮回的主题。与此同时运用幕布与投影仪相结合,营造光影交错的空间感,同时引入了机械臂技术,为皮影人物增添了动态效果。这些机械臂安装在皮影人物的胳膊和腿部等关节处,使其能够自动化地模拟人物动作,无需人为操控,整个演出科技感与文化造诣十足,在国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除此之外,汪氏皮影还积极与一些国际品牌如百达翡丽、巴宝莉以及腾讯等进行合作,通过品牌联名的形式寻求文化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汪氏皮影也逐渐感受到了外界对媒体力量的重视,也认识到通过媒体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社会效能。合作不仅使新质生产力发挥了最大化能量,更是为传统再发展带来无限可能性。通过新质生产力对数字传播与数字技术双效赋能,皮影艺术有机会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和价值。
创意式活态化再现非遗新生命
活态化呈现的过程是创新,也是条固本培元的博弈之路。不仅仅是皮影戏,在面塑制作与秦绣技艺等非遗项目中均是如此。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独有的优秀民间艺术,手艺人通过“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2011年,西安市莲湖区精巧面塑技艺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西安市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培源借用数字传播影响力将面塑技艺带上“春晚”。在春晚舞台上,张培源用数字技术提取了非遗面塑中的颜色元素,并将面塑技艺与舞蹈音乐进行融合。这一过程并未采用后期加工或提前录制的方式,而是他现场实时制作,确保了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创新了新质非遗的艺术表达。
西安市莲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倍源与青年学者交流
将非遗与数字经济相融合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张倍源说:“艺术创作讲究纯粹性,但我并不排斥通过科技实现商业化”。从产业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增长点。作为活着的文化符号,张倍源带着他的面塑艺术创作时刻保持与年轻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他将面塑与日本动漫元素紧密结合,创作了多种突破传统面塑风格的新形象,通过数字渠道传播,广泛吸引了大批量的消费者。通过这种方式,张倍源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商业渠道,包括线上与线下联动,创新了市场份额。
青年学者欣赏秦绣技艺
活态化与创意式也须要把握好衡量非遗原真性的尺度,这是非遗数字传播的核心价值。“非遗的一些项目,尤其是刺绣技艺,仅靠数字化还是无法完全展示其精髓和意蕴”,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春及二代传承人崔萌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非遗数字传播表示了担忧。非遗的活态化过程不仅要看重创新和流量,更要坚守创意驱动下对非遗内涵的传承与再现。陕西省文联艺术专家瞿石明在访谈中表示:“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我们更要审视非遗数字传播的顶层设计,需要分层、分区、分群体展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非遗特色出发,在保留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提升非遗影响力。”
非遗调研团青年学者座谈
此次调研过程中发现,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能为其创作过程带来新的灵感与方法,更为扩大其市场份额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薛可教授告诫青年学子们:“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需要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推动非遗不仅能够坚守价值本源,还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更能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是新一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之所在。”
本次调研活动不仅深化了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与非遗融合发展的理解,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文化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非遗的融合创新,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