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民:勇做“探路者”,敢为“领跑人”!在范式创新中共创面向未来的文创教育

文创学院 2025-03-28 91

张伟民

文创学院院长、长聘教授

3月28日,文创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张伟民在《解放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介绍文创学院育才经验成果

作为深度融合文化、创意与经济的复合型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如今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引擎。但是在十多年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刚刚正式“分离”,市场化程度还相对较低,对于兼备科学素养、艺术感观、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需求迫切。当时,高校的文创课程体系仍局限于传统学科划分,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实际所需出现了脱节,而行业拔尖人才的匮乏又导致产业发展迟滞,形成领域内高素质人才匮乏的“恶性循环”。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秉承“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办学信念,上海交通大学积极联动海内外各方资源,在我国文创行业蓄势待发的“前夕”成立交大文创学院,紧扣时代发展需要,超前“预判”行业需求,承担起我国文创行业创新人才培养使命。在既没有前人经验,也没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文创学院以前瞻式育才视野精准预判行业发展需要,联动海内外资源共同践行育才理念,给出了一张充满范式创新的文创育才“破题”答卷。

携破题鸿志“新中求新”

国际“共创”探育才新路

十年前,文创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刚刚起步,市场规模较小,领军人才需求模糊。如何破题“产业未立,育才先行”的实际问题,在一个“新兴起”的“新领域”培育“创新人才”,是我们作为高校文创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时代课题。依托交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战略布局优势和强大的综合性学科优势,我们调研了海内外多所高等学府,集思广益,向各国文创行业的学界、业界从业者汲取先进经验。

十四年前,在被誉为“世界创意之都”的洛杉矶,我们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时任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媒与新闻学院院长厄内斯特·J·威尔森教授(Ernest J.Wilson III)展开过深入交流。威尔森教授长期从事文创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与洛杉矶当地的文创企业交流颇多,兼具教育者与从业者双重身份,对于文创产业的创新育才实践满怀热情。在交流中,威尔森教授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本土文创企业对于兼备内容创作、经营管理和技术应用的“π型人才”需求极大,同时指出了文创人才深入产业实践的重要性。尽管威尔森教授的想法当时在海内外还没有实践先例,但仍为我们提供了前瞻的育才视角和办学思路,让我们在筹建文创学院的时候精准地预判了未来文创行业发展对于复合型实践人才的迫切需求。

2015年,交大与南加州大学、闵行区政府、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方共建文创学院,锚定“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培养特色,将海内外各界的前沿育才理念、前瞻办学思路和创新育人模式进行了落地实践。即便今天来看,这样的文创育才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充分说明由中外两所一流大学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探索与实践来破解人才培养难题的育才理念与实践成果已经得到了海内外学界、产业界的广泛认可,甚至已经成为了海内外文创育才范式蓝本。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中国经验反哺国际同行,中国智慧助力互惠共赢,将成为未来国际化办学合作的重要趋势。

文创学院首届毕业生在上海中心举行毕业典礼

聚八方资源“群策群力”

产教“共创”谱共赢新章

作为兼具技术革新与人文价值的复合型产业领域,文创产业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跨学科”,文创领域的发展与创新往往都是在“跨学科”中诞生的。例如技术“跨界”为文化赋能,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从而创造全新的观展体验;或是艺术“跨界”来拓展技术内容,让人工智能来赋诗作画,探索与拓展人工智能创作的边界。

“学科交叉”的理念在教育界其实并不少见。交大在跨学科领域的战略布局启动相当早,但主要聚焦在理科、工科等相近的学科领域。像文创学院这样规模化、系统化地建院来推动文科、理科、商科,甚至艺术学科的“大跨度”学科融合却也是首次,其难度之大、挑战之巨可想而知。如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里成长为兼备科学素养、艺术感观和管理能力的文创“全才”,实现“文创教育”与“文创产业”的无缝衔接?这一次,“产教融合”理念带来的行业智慧成为了我们破题“跨学科壁垒”的关键。

在筹建学院期间,我们就深刻意识到文创育才要与行业的发展紧密关联。在办学之初,我们开设了多门鼓励学生了解文创行业的实践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是“产业调研”课,这门课有8个学分,每个学期都带领学生去十几个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文创企业调研,通过三十余次由浅入深的产业实践,让学生在与不同文创领域的前辈们面对面地沟通、交流的同时,能够感受与学习不同文创细分领域的跨界思维,拓宽行业视野。此外,还有学院特色的《创意、创新与创业——创意实践》课,为学生提供游戏编程、VR策展、雕刻、电影摄制、电子音乐等多个文创领域的课程,鼓励他们学习与体验行业创制的全流程。为此,我们还围绕电影摄制、计算机音乐、影视后期等多个文创领域建设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新文科实验室集群,持续关注与保持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同频共振”。2024年,由上海文旅局委托建设的上海市文旅元宇宙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建成,学生们“足不出户”,就能在课堂上实现跨学科、跨行业的前沿实操实践。

除了在课程设置和实验室建设上为学生的跨学科实践提供必要条件,学院还专门聘请了一批文创行业的高管担任学生的“产业导师”,与学术导师联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全流程。这些产业导师不但要像“学术导师”一样为学生在论文、实习、答辩方面“答疑解惑”,还要肩负起带领学生熟悉文创行业的重任,可谓任重道远。其中,也不乏对行业发展充满洞见、对文创育才充满热情的产业导师深入参与了文创学院育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为我们的“跨学科”实践提供产教融合的答题“新思路”。2019年,在学院产业导师、德必集团董事长贾波的支持和助力下,文创学院与德必集团联合成立“ICCI-德必产教融通创基金”,“采用“学分+基金”“校区+园区”“文创+X”教学模式”,鼓励高校学生聚焦社会热点与行业前沿进行创新实践。在“产业调研课”和“创基金”的支持下,学生们得以积极参与跨界实践带动跨学科教育,与文创行业保持紧密联系与洞察的同时,在一次次的创业探索、行业交流与实践反馈中锻炼与激发创新思维、创意能力和创业精神,融通多学科知识,为行业提供创新理念与创新建议,实现文创教育“产教共创”模式的良性循环。

学生在交大校园进行AI数字策展

十年磨一剑“精益求精”

范式“共创”展育人风采

到2025年,文创学院已经建院整整十年。这十年既是中国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升级、迭代、转型的十年。2022年,在各方支持下,文创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需求,获批成立了全国高校首个“数字文创与管理”交叉硕士学位点,聚焦数字文创领域管理与领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科建设领域迈出了标志性大步。从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事业管理”,到数字时代的“数字文创与管理”,交大在文创育才之路上的探索完成了新时代转换,也实现了文创人才培养从“探索”到“领跑”的过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向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从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模式的“借船出海”,到创新合作范式的“造船远航”,再到输出教育经验的“舰队领航”,文创学院在国际合作、学科建设、产教合作等多个领域的办学实践正在证明:真正的教育领导力不在于单向输出,而在于交流互通,携手并进。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敢者精神,联合中外学界、产业界的优质资源,共同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范式,构建可持续的创新生态,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这种跨越文明藩篱、融合东西智慧的探索,或许正在为人类教育共同体书写新规则。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也将在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充满创新热情、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代文创新人,为我国文创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交大力量与文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