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回顾|文创学生走进中国银联:卡组织的年轻化挑战与数字支付新定位

文创学院 2025-10-28 109
《文创产业调研》是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产教融合型核心必修课程,贯穿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文创产业调研》I)和第二学年(《文创产业调研》II)。秉承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教学理念,课程由企业调研、导师讲座、理论研习、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任务组成,由学院教学团队联合产业专家导师共同担任,并与学生教学相长,社群共享。秉持“知识与践行、开放与纪律、个性与体系”的课程理念,为学生架起“知行合一”的彩虹之桥。课程将通过融合性、沉浸式、实训化等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热情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创产业的认知与洞察能力,培养未来文创企业管理与领导能力。
导语
2025年10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2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文创产业调研》课程师生赴中国银联开展企业调研。通过深度访谈,围绕银联的品牌定位、业务结构、年轻化策略及数字化转型等议题,与品牌营销部业务团队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在移动支付高度普及的当下,银联如何重塑品牌认知、提升用户活跃度,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

品牌介绍:认识中国银联
中国银联是中国唯一的银行卡联合组织,承担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的核心职能,同时具备发卡与支付业务资质。中国银联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银联卡成为三大国际银行卡品牌之一,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超2600家,受理网络延伸至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覆盖广泛的金融信任网络。面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的崛起,银联推出“云闪付”APP,积极拥抱二维码支付趋势,并重新定位为“数字卡包”,聚焦卡管理、0手续费转账等差异化功能,探索在数字时代的品牌新路径。
调研过程与核心洞察
10月28日下午,同学们走进中国银联,围绕调研课题方向,与品牌营销部业务团队开展深度访谈。


01

品牌战略层面:

银联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壁垒?

作为中国唯一的卡组织,银联在清算、发卡与支付三大业务中具备天然优势。然而,在移动支付时代,银联旗下产品云闪付面临“人人知晓,但人人无感”的使用困境。品牌营销部副总经理江海燕指出,云闪付不追求成为支付宝、微信那样的“超级APP”,而是聚焦“数字卡包”定位,强化信用卡还款、0手续费等金融级功能,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同时,银联也持续通过IP联名、校园推广、音乐节合作等方式触达年轻人,推动品牌从“有”到“用”的转化。
02

品牌文化建设与传播:

如何与年轻人建立情感连接?

近年来,银联积极布局小红书等年轻人平台,尝试通过“种草”提升云闪付认知。与此同时,品牌也反思如“草莓音乐节”等高成本线下活动的转化效果,并逐步将资源向线上倾斜,探索更可持续的年轻化沟通路径。
03

产品创新与研发:

云闪付如何打造“数字卡包”体验?

云闪付作为银联面向C端用户的核心产品,定位为“数字卡包”,提供一站查卡、一键绑卡、0手续费转账等功能。在产品设计上,团队正持续优化界面、色彩、功能分区等用户体验细节,强化与银行APP、支付宝等产品的差异化。尽管不具备社交或电商生态,云闪付试图通过“金融+工具”优势,建立用户在高频还款、多卡管理等场景下的使用习惯。

04

消费者洞察:

年轻人为何不用云闪付?

调研显示,云闪付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率普遍偏低。银联方面指出,这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现象,也是全年龄段面临的共性问题。品牌正从“动机-路径-行为”角度拆解转化链路:例如通过京东等国补合作引导支付行为,通过校园活动培养用户习惯。银联也强调,年轻人随着出国、资金量提升等场景变化,会自然回归银行卡与银联体系,品牌需提前布局心智占领。
05

渠道与场景策略:

如何提升用户使用频率?

目前,银联正通过合作电商平台、线下商户、高校活动等多元场景,提升云闪付的曝光与使用频次。例如与京东合作推出“国补优先云闪付”等政策,引导用户在不同平台尝试使用。品牌也持续探索漫展、Livehouse等年轻圈层场所的合作可能,但在执行层面需进一步评估成本、区域适配与长期效益。
06

国际化视野:

中国卡组织如何走向全球?

在海外市场,银联面临品牌认知与支付习惯的双重挑战。用户圈层从港澳核心区,逐步扩展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品牌希望随着中国企业出海与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推动更多国际用户接受银联,成为中国品牌国际化的软实力代表。
感悟分享

左一萌:中国银联面临的挑战并非品牌认知广度,而是用户使用深度与粘性。其“数字卡包”的战略定位,体现了在支付宝、微信支付已构建强大生态的背景下,回归金融本源、聚焦核心功能的差异化竞争思路。通过强化信用卡管理、零手续费转账等实用功能,银联旨在构建其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可替代性。其在年轻化传播上的探索,虽面临转化路径长的挑战,但反映出其着眼于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的长期主义战略耐心,等待用户随年龄增长与场景变化(如出国、大额资金管理)而产生的自然迁移。

朱婧婷:银联所秉持的“安全”形象是其作为国家关键金融设施的基石,然而在市场实践中,“便捷性”往往成为用户支付选择的更直接驱动因素。这揭示了银联在平衡“信任”与“习惯”之间的战略难题。在当前由社交与电商生态主导的支付格局下,银联的破局点可能在于精准切入生态平台未能完美覆盖的细分场景,例如对多卡账户管理、交易成本敏感及数据隐私有更高要求的用户群体。其未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专业、合规、低成本”的理性价值主张,有效传递给正处于财务观念成熟期的年轻客群。

何晓萱:银联应对用户转化率低的策略,展现了一种高度精细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品牌并未止步于宏观的营销曝光,而是深入拆解用户从“认知”到“使用”的全链路行为动线,针对“发红包”与“转账”、“有卡”与“用卡”等关键节点进行干预。这种基于用户动机与路径的运营逻辑,超越了传统品牌传播框架,体现了其在数字化挑战下,向互联网产品运营思维靠拢的战略转型,为传统金融企业在红海市场中寻找结构性增长机会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