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数字技术与软件——文创产业前沿技术》系列讲座在文创学院A7-200举行。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导,软件学院副院长杨旭波以《虚拟现实的发展与未来》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兼具技术深度与人文视野的精彩分享。
杨老师以两部经典电影《头号玩家》《失控玩家》作为引入,深入浅出地带领同学们理解“沉浸式体验”的魅力,并引入案例和项目,展示MR混合现实设备在真实互动中的实际应用。
杨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VR技术溯源之旅:从1935年Stanley G. Weinbaum笔下的“幻想眼镜”出发,到1957年Sensorama模拟器的诞生,再到“计算机图形学之父”Ivan Sutherland于1963年在MIT提出的SketchPad人机交互界面,杨老师系统梳理了虚拟现实从科幻想象走向技术实践的历史进程。
在深入技术解析环节,杨老师详细介绍了VR系统的构成,包括输入追踪、场景数据库、图形仿真与输出反馈,并重点讲解了动作捕捉、手势识别、头显设备等关键硬件技术,尤其对当前炙手可热的虚拟人、力反馈设备、沉浸跑步机与触觉衣等新型交互装备做了生动介绍。此外,他通过《黑客帝国》的科幻设定,引出脑机接口技术(Neuralink)的现实进展,启发同学们思考“终极显示器”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关系。在探讨XR技术发展趋势时,杨老师强调,XR不仅是视觉延展,更是新一代计算平台和交互界面,其在医疗、教育、制造、文旅等行业都展现出巨大价值和产业前景。
通过案例分享,杨老师展示了包括虚拟试衣、汽车导航、远程协作、文化遗产复原、心理治疗、主题乐园体验等多个真实项目,涵盖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生活、工作与艺术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他特别强调,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为VR内容创作赋能,为未来的虚拟空间生成与创意表达打开无限可能。
本场讲座信息量丰富、视野开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XR技术体系的整体认知,也激发了大家将数字技术与文创实践融合的创造热情。正如杨老师所言,“未来的计算,将从二维屏幕转向空间化体验;虚拟现实,是通往新媒介形态的重要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