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文创赋能,焕活古城:基于慈城文化的数智转译和创新表达(一)

文创学院 2025-07-20 29

浙江省宁波市慈城镇是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其古建筑群于2006年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的孔庙、古县衙等历史遗迹,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宁波市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助推慈城镇的古县城“三步走”计划。从平台打造、项目建设、资源集聚等方面发力,助力慈城明确功能定位、完善设施、招商引商、深挖文化、发展周边产业,推动文旅发展。受当地政府邀请,7月11日,文创学院党委书记韩挺带领实践团师生20人前往宁波慈城,正式启动为期四天的“文创赋能,焕活古城”暑期社会实践实地调研活动。实践团将深入挖掘慈城文化资源,积极运用专业优势为当地提供文旅宣传新思路,将高校的“创新流量”转化为传统文化与文旅产业的“发展增量”。

开营仪式

7月11日下午,“文创赋能,焕活古城”社会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宁波慈城布政房进行。慈城镇团委书记金贤芳主持本次活动。

      

宁波江北团区委副书记刘跃中对实践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宁波是浙江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大学生们就业创业的热土。宁波为优秀青年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包括聚焦青年就业需求打造人才驿站、青春空间等,通过多维度的配套人才政策全方位助力青年人才扎根甬城,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他诚邀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子来甬发展,共创未来。

慈城镇党委委员何莹和慈城古县城旅游公司副总经理赵水娇分别从慈城镇历史发展与文旅发展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今年以来,慈城镇以“千年古城、青春慈城”建设为引领,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连接点。何莹指出高校师生是最具活力与创意的群体,期待实践团用新视角、新表达解读慈城的古建、民俗、非遗,让千年古城在年轻一代中“活”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党委书记韩挺发表致辞并向江北区及慈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以宁波与交大的历史渊源为引,以文创学院发展为线,强调了文创产业破解之路需汇聚政校企多方视角,共同推动文化活化与非遗创新,并期待以此次实践为契机,深化交大与宁波的连接。最后,韩挺向实践团成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以行促知、赋能地方,发挥文创专业所学;二是严守纪律、安全第一,积极践行交大风貌;三是感受文化,强化使命担当,为国家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实践团团长2024级学生熊渃芯代表实践团进行汇报,对项目背景、项目亮点、前期准备进行总结,并对本次社会实践具体实施及预期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

与会双方围绕已有调研内容对慈城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开展深入交流,围绕预期成果进行了细化沟通和探讨。

寻迹慈城

开营仪式结束后,实践团前往慈城古城内古县衙和孔庙景点进行实地调研。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慈溪县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由第一任县令房琯所建,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实践团在古县衙的调研行程中对其新媒体融入、建筑风格特色、建筑布局以及颇具历史价值的唐代砖砌甬道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近距离考察,在游览中充分感受到了古县衙所承载的悠久历史厚重感和浓郁人文气息。随后实践团来到古县衙文创店,当地以古县衙文化为核心开发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如印有县衙建筑图案的冰箱贴、以古代官服元素设计的书签等,同学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文创产业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傍晚,实践团来到慈城孔庙继续参观调研。慈城孔庙是祀孔和县属的教育行政机构,最早建于宋朝,历代累有兴毁,除大成殿外其余稍有改建,仍保持光绪原貌。实践团对孔庙进行了近距离调研,深入了解其建筑风格、文化发展历程,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深入思考。通过对“夫子有礼”孔庙文创店的实地调研和受众访谈,获取了其文创产品的受众认知、产品优势,同时也了解到文创产品相似性高、年轻化创新度不够等发展局限及痛点。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对提取慈城代表性元素、整合现有品牌塑造IP形象以及衍生品设计有了新的思考。

    

     

未来四天,实践团成员将围绕慈城历史文化保护、文创产品开发、文旅IP打造等主题展开实地走访与深度调研,计划形成系列创意方案,为古县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