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文创赋能,焕活古城:基于慈城文化的数智转译和创新表达(二)

文创学院 2025-07-14 27

千年古城,青春慈城。7月11日至14日,受浙江省宁波市慈城镇政府邀请,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文创赋能,焕活古城”实践团队赴慈城古县城,深度调研历史建筑、非遗技艺、民俗文化等资源。团队依托文创专业优势,聚焦文旅开发、IP打造、传播策划等方向,精准对接当地文旅部门需求,致力于输出切实可行的数智转译和创新表达方案,赋能慈城文旅可持续发展。

实地调研

7月12日,文创学院“文创赋能,焕活古城”实践团师生一行继续深入慈城镇,开展第二天的文化调研与创新实践。通过实地探访传统建筑、非遗技艺及沉浸式科技体验,团队进一步挖掘慈城文化底蕴,探索数智化传承新路径。

实践团首站来到慈城校士馆,这是一座2003年复建、2004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的仿古建筑群,按“考前准备—搜检—号舍—阅卷—放榜”动线布展。在调研中师生们直观感受到古代选才制度的严谨与慈城深厚的人文积淀,同时受展馆的核心数字化需求启发,探索开发慈城科举文化故事,打造交互叙事地图与AIGC短视频矩阵,以创新技术赋能慈城耕读文化IP的活化传播与年轻化表达。

     

随后,团队走进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冯岳的故居,故居大门——冯岳彩绘台门是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目前冯岳故居创新为“母亲的艺术展馆”,共有女红馆、刺绣馆、纺织馆、蓝印花布馆、中国结馆和非遗传承馆,细腻的民间工艺展现了传统女性智慧与生活美学的融合,成为团队研究民俗符号的鲜活教材。

     

在冯俞宅的古建筑群中,团队通过对照壁雕刻及屋面脊饰进行影像记录,初步完成建筑文化IP的元素提取。紧接着,实践团与宁波泥金彩漆代表性传承人李光昭先生展开深度交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泥金彩漆传人,李老先生如数家珍地向师生们道来泥金彩漆设计、木胎、漆坯、堆塑、贴金、上彩的六个流程和二十多道工序,师生们就非遗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文创开发提出构想,与李老先生进行深层次探讨。

     

上午的行程尾声,团队探访慈城药商博物馆,展馆以“建筑文化—宗族文化—稻作文化—药商文化”四大板块为轴,系统呈现了慈城自明清以来在中医药产业的独特地位,为后续团队药商文化IP设计积累素材。

     

下午,实践团体验了一梦入大唐”VR沉浸式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师生们“穿越”至唐代,在互动中领略盛世的市井繁华、诗词歌舞与建筑风貌。这种跨时空对话的创新叙事方式,正是数智转译的完美表达,为团队后续的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

       

第二日的调研过程兼具传统与科技,既夯实了文化调研的根基,也启发了数智转译的多元可能。后续实践团将整合调研成果,围绕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等方向提出创新方案,助力千年慈城年轻化焕新,“活起来”“潮起来”,进一步打造”青春慈城"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