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推动“学在文创”氛围建设,促进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深刻内涵,2025年8月,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师生组成的“百艺传扇:浙江安吉上吴村非遗折扇技艺活态传播生态建构”暑期社会实践团,正式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上吴村,全面开展上吴折扇口述史项目。
本次项目以浙江安吉“百艺之乡”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旨在通过口述史访谈、实地展览的方式,系统梳理上吴折扇工艺在迁徙、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脉络。通过还原折扇技艺在世代传承中的“记忆链条”,项目将为地方文化史研究提供鲜活资料,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可持续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调研团队将采取“口述史+影像记录+线下策展”的复合型路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口述史访谈,记录老中青三代手艺人、电商直播团队、基层干部等不同群体的亲身叙述,梳理迁徙、学艺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结合影像采集与资料整理,建立可视化的村落文化档案,为后续研究和传播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团队还将把田野采集与学术整理的成果转化为线下展览,借助展板、实物与多媒体的方式,把村落的历史记忆与技艺传承呈现给更广泛的公众。
此次项目不仅是一次关于折扇的文化追溯,更是一场青年学子走进社会课堂的学习实践。通过与乡村匠人对话、与产业链实际对接,学生们将在真实的田野场景中理解非遗保护的复杂性与必要性,提升学科交叉的实践能力与文化创意的综合素养。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为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
2025年8月2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暑期实践团队联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举办的“流动与共富的手艺村庄”口述史展览在上吴村田园会客厅顺利开幕。此次展览以“迁徙·传承·共富”为核心主线,融合口述、影像与实物,全面呈现上吴村百年迁徙史与非遗折扇技艺的活态传承,吸引了政府、学界、非遗传承人及广大村民的广泛参与。
一、以口述史展览呈现非遗传承
此次“流动与共富的手艺村庄”口述史展览,以口述、影像与实物的形式展开,整体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迁徙与聚居》追溯先辈的足迹,呈现了上吴村人在历史变迁中从四方汇聚、逐渐安身立业的过程;第二板块《学艺与传承》通过十余位传承人口述,呈现折扇技艺代际相承的真实图景,既记录了学习技艺的艰辛,也突出了年轻一代在传承中融入创新的探索;第三板块《技艺与共富》以“手艺如何改变命运”为主线,讲述折扇如何突破作坊的局限,融入现代市场,不仅实现了家庭致富,也开辟了村落迈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不仅通过展板呈现丰富的口述史材料,还集中展示了多位制扇大师的精品折扇,以及诸多传统制扇工具。观众在展厅中既能看到跨越百年的村落记忆与技艺脉络,也能近距离感受非遗器物背后的匠心与温度,实现“可听、可看、可感”的沉浸式体验。
二、共襄盛举见证校地合作
开幕式吸引了政府、学界与社会各界代表共同参与。出席嘉宾包括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党委书记梅本炜,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团委书记陈雪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沈安东,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助理研究员、实践团指导教师徐璐,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竞赛专家、衢州江山青年驻村计划主理人李颖吉,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上吴村村支书徐义勇,全国武术冠军吴怡,以及多位非遗传承人、电商代表和村民代表。
在致辞环节中,校地双方对展览成果予以高度肯定,并表示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与青年实践等方面的合作。
作为合作的纪念与象征,活动现场还特别安排了礼物互赠环节。双方在礼物交换中共同寄望——希望校地合作能如折扇徐徐展开,共同助力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
三、多元形式展现“活态非遗”
展览现场不仅有静态展陈,还有多样化的互动环节让折扇文化真正“活”起来。全国武术冠军吴怡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极扇表演,将折扇融入武术动作,展现了“文扇”与“武扇”的巧妙融合。表演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折扇不仅是工艺品和艺术品,更能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除了观演环节,现场还特别设置了非遗体验区,观众可以亲手参与“串扇面”等环节。在匠人的指导下,大家将扇骨与扇面逐一拼合,感受看似简单却暗藏巧思的工序。这种亲身体验可让观众们深刻理解“百年手艺”的不易,也更加敬佩代代守艺的匠人。
其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浦江国际学院的外籍实践团成员Alex,在折扇大师的亲自指导下,第一次尝试将扇骨与扇面穿合。这是他第一次体验中国的非遗折扇文化,在成功完成拼合后,他高兴地表示:“这是我的第一把‘扇子’。”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件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更是一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连接。
四、从展览走向持续建设
展览落幕并不意味着故事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深化成果,系统整理口述史访谈内容,结合影像素材,编纂成完整的《上吴折扇口述史》,作为鄣吴镇非遗传承与文旅研学的重要档案和教育资源。同时,团队还将制作并发布系列宣传视频,通过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多渠道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折扇的工艺与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
这场展览不仅留下了影像与记忆,也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积累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真正的传承,不只是记录过去,更是创造未来。我们相信,在“流动”与“共富”的时代脉络中,上吴折扇将继续讲述属于乡村、属于匠人、属于未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