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一把扇子三代人——来自上吴村的记忆

文创学院 2025-09-02 3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推动“学在文创”氛围建设,促进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深刻内涵,2025年8月,由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师生组成的“百艺传扇:浙江安吉上吴村非遗折扇技艺活态传播生态建构”暑期社会实践团,正式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鄣吴镇上吴村,全面开展上吴折扇口述史项目。

本次项目以浙江安吉“百艺之乡”的历史文化为背景,旨在通过口述史访谈、实地展览的方式,系统梳理上吴折扇工艺在迁徙、传承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脉络。通过还原折扇技艺在世代传承中的“记忆链条”,项目将为地方文化史研究提供鲜活资料,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可持续路径。

在具体实践中,调研团队将采取“口述史+影像记录+线下策展”的复合型路径:一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口述史访谈,记录老中青三代手艺人、电商直播团队、基层干部等不同群体的亲身叙述,梳理迁徙、学艺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结合影像采集与资料整理,建立可视化的村落文化档案,为后续研究和传播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团队还将把田野采集与学术整理的成果转化为线下展览,借助展板、实物与多媒体的方式,把村落的历史记忆与技艺传承呈现给更广泛的公众。

此次项目不仅是一次关于折扇的文化追溯,更是一场青年学子走进社会课堂的学习实践。通过与乡村匠人对话、与产业链实际对接,学生们将在真实的田野场景中理解非遗保护的复杂性与必要性,提升学科交叉的实践能力与文化创意的综合素养。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为推动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


8月25至26日,调研团队在上吴村开展了实地走访,访谈对象横跨老中青三代折扇传承人,从坚守数十年的老匠人,到在工艺与市场之间摸索的中生代,再到探索直播电商的新生力量,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技艺传承脉络。团队通过口述史访谈与现场影像记录,不仅捕捉到不同代际匠人对手艺的理解与坚持,也见证了折扇产业在坚守传统与拥抱新业态之间的流动和变化。


一、坚守传统技艺的老一代

低钉垂露的“秀气”扇骨


8月26日,团队走进了汪可红师傅的工作坊。这位安吉鄣吴的女匠人,年少时便随苏州师傅学艺,现为上吴当地少有的女性制扇人。

在众多扇头样式中,汪师傅最擅长“低钉垂露”的扇骨头型。所谓“低钉”,是指钉眼位置比常规更低;而“垂露”则形容扇头造型,如清晨的露珠从荷叶边缘缓缓垂下,曲线轻盈而优雅。这样的设计,使扇骨在展开时线条柔美、比例和谐,收拢时扇子又显得挺拔端正。

(图源:抖音安吉鄣吴匠鑫折扇)

汪师傅讲道,这种头型在制作时不仅要精准把握弧度,还要反复进行“调火”,用火候定型,让扇骨既挺拔又柔顺。有时一个环节要反复重来三四次,一把扇子平均需要两天才能完成。虽费工费时,但成品往往“秀气而见雅”。

制扇是份体力活,作为女匠人,汪师傅深知这份技艺的艰辛,但她从未放弃。她说,女性做出来的扇子细节更为精致,也别具辨识度。在男性匠人占多数的制扇领域,汪师傅的坚守让这门技艺多了一份独特的秀美与气质。

浙派第一“明燕”的坚守


随后团队走进沈汝锋师傅的工作坊。在鄣吴镇的众多制扇匠人中,沈汝锋师傅以制作“明式燕尾”头型而闻名,被誉为“浙派第一明燕”。所谓“燕尾”,即扇骨头型在正面看略显方正修长,侧面看则呈现出两边凸起、中间微凹的弧度,宛若燕子展翅分叉的尾羽。与常见的燕尾相比,“明式燕尾”的收腰更为内敛,整体挺拔而含蓄。沈师傅在继承这一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个人理解与创新,使其作品既保留古韵,又别具新意。

(图源:抖音安吉鄣吴匠鑫折扇)

沈师傅对材料的挑选与处理极为严苛。竹料需在山上生长五六年,再经杀青、蒸煮与四五年的静置存放,经历七八年的时间洗礼,方能成为一把折扇的根基。对于高端的芝麻竹,他要求大骨与小骨的色泽与纹理高度一致。为此,他常需要从数千根竹材中反复筛选,只为找到最契合的一副材料,从而制成骨色匀净、纹理统一的上乘折扇。

在沈汝锋看来,一把扇子不仅是实用品,更是文化的汇聚体:扇骨工艺、书画题材、雕刻镶嵌……都能在这一方天地中呈现。他希望未来,安吉的扇子能够通过更系统的包装与传播,真正走出村落,走向世界。

二、探索特色新路的中生代

“大茄头”的独门手艺


在上吴村中生代匠人中,吴阳最为人熟知的,是他擅长制作的“大茄头”扇形。不同于常见款式,这种扇形的扇骨结构复杂,每一片都需呈现微妙的弧度,合拢后整体宛如硕大的茄子。由于造型难度极高,能将其制作得圆润饱满的师傅并不多,“大茄头”也因此成为吴阳的标志性作品。这一扇形因其握感贴合、造型独特而深受文玩爱好者所喜爱。

(图源:抖音安吉鄣吴匠鑫折扇)

在材料的选择上,吴阳走出一条与大多数匠人不同的道路。如今市场上绝大多数折扇以玉竹为主,但他却专注于金丝棕竹。在他看来,玉竹密度低、黑点分布不均,整体稳定性不足;而棕竹密度高、纹理细腻匀净,更适合制作“大茄头”扇形。而随着现在优质材料越来越稀缺,他坦言:“这种扇子未来只会越来越金贵。”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吴阳在父母的熏陶下逐渐熟悉了制扇工序。成年后,他选择返乡,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他说,返乡不仅是为了延续父母的技艺,也是为了“顾家、照顾老人”。制扇让他能够在家门口谋生,不必远走他乡打工,也能撑起家庭的经济与情感责任。

工匠与商家的共生之道


团队随后拜访了储诚辛师傅的工作坊。储师傅讲道,高中毕业后,他曾在上海做水电工,但因工作不稳定,最终在母亲的建议下返乡。他最初跟随堂兄学艺,从而走上了制扇之路。他坦言,制扇改变了家庭的基本生活状态,让他无需再漂泊打工,就能凭借技艺在村里立足。而这种“在家门口致富”的可能性,也是上吴折扇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的重要原因。

在销售渠道上,储师傅是本地较早尝试新路径的一批人。他曾通过“微拍堂”等线上文玩拍卖平台进行自产自销,短时间内收益颇丰。但很快,他意识到这种模式会与依赖村里供货的电商商家形成竞争。为了维护合作关系和产业链的平衡,储师傅转而专注为头部电商商家供货,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制扇工艺中。

这种转变实则是对产业生态的维护。如今,他与商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工匠+商家”的共生:商家保障了订单和市场,他则保障了品质和产量。在他看来,比起单打独斗,如今的他更愿意在产业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把心力放在技艺上。

三、开拓品牌传播的新生代

直播间里的“浙派折扇”


在上吴村的实践走访中,调研团队特别关注到一位“90后”传承人——徐萌。她来自一个典型的制扇世家:父母做扇子已有三十八年,家里开办的扇厂也经营了二十余年。不同于父辈扎根于传统工坊的路径,她选择用直播电商的方式为本地折扇产业打开一条新通道,让“浙派折扇”以更鲜活的面貌走向大众视野。

她坦言,安吉鄣吴是全国最大的折扇产地。然而,由于苏州长期依托展馆、展览等宣传方式已建立鲜明的文化标签,当外界谈及折扇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苏派”。相比之下,安吉的“浙派”折扇却鲜少进入大众视野。徐萌希望通过“直播带货+品牌化”的方式,提升浙派折扇的知名度与品牌价值,让其真正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在她看来,浙派折扇的劣势在于缺乏文化向的叙事。上吴匠人们专注技艺,却鲜少涉足品牌传播。因此,她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运营者”而非“师傅”,负责整合本地匠人的货源,进行统一的品牌营销。实践证明,这种新路径极具成效。目前,她的直播间销售额在全国同类店铺中位居前三,复购率极高。

在谈及未来时,徐萌希望能举办大型展览,让浙派折扇走进博物馆,成为安吉本地文化的长久展示。她说:“直播是当下的手段,但折扇承载的是更深远的文化。我希望它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张属于安吉的文化名片。”


几天的走访让调研团队深刻体会到,上吴折扇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部鲜活的村落发展——老中青三代匠人共同构成一条延绵不断的“记忆链条”。它见证着上吴村从移民开拓到产业成型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手艺在家庭和村落间的代际传承。

接下来,团队还将把此次口述史与影像资料整理转化为线下展览,以展板、实物与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系统呈现上吴村折扇技艺的历史脉络与匠人故事。届时,在匠人们的手艺与记忆被可视化展示的同时,团队更希望让社会公众、青年学生与地方社区在展览中产生共鸣,共同见证非遗的流动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