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探路:“移动课堂”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记新闻传播专业博士生的“校企联合移动课堂”

文创学院 2025-10-27 167

10月27日,主题为“数创非遗 薪火传承”的上海交通大学—中安镜像“校企联合课堂”在杭州中安镜像科技有限公司顺利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可带领16名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中外博士生,走出校园,把“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播”的课堂搬到了科技文化企业的现场。本次“移动课堂”通过与企业的深度互动以及数字文化创新场域的沉浸式体验,使博士生真正走出传统文科博士培养的“象牙塔式”课堂模式。在科技前沿阵地,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魅力,也思考了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发展思考在产学研的交流与碰撞中得以结合,博士生与业界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博士生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学习场域再造:在场体验与理论深化

本次移动课堂突破了传统以书本和案例讲解为主的技术学习模式,将“在场感知”和“交互体验”引入博士生的学习过程。博士生团队一行来到浙江园宇宙高科技产业园的中安镜像科技总部,在总经理胡斌的带领下,深入体验了CAVE沉浸式交互系统的代表性项目——数字非遗昆曲《牡丹亭》。

这一创新教学环节,将课堂从“文字的场域”转化为“身体与感知的场域”。博士生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置身于全方位立体场景,通过手势和肢体动作与虚拟人物及空间环境进行互动。光影、音效、叙事与空间的多维交织,使非遗艺术的审美意象在技术环境中“活”了起来。在沉浸式的“技术在场”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空间视觉算法背后的媒介逻辑,也在感知与反思中深化了“在场理论”等传播学理论在数字场域中的现实应用。技术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为构建文化体验的新型存在方式。课程由此完成了从“学习技术”到“感知技术”,再到“理解技术如何生成文化意义”的认知跃迁。

  

教学模式再塑:校企共创与跨界对话

在数字场域的体验之后,博士生们与中安镜像核心技术团队展开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中安镜像总经理胡斌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瑰宝,“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是科技界与文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他介绍,公司长期专注空间视觉算法与裸眼3D交互技术的研发,已推出多个融合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数字非遗”项目。他强调:“今天我们共同开启的,不仅是一门校企联合课程,更是一场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未来,公司将投入核心研发力量,薛老师的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团队开展深度共创,使课程成为一门“可生长、可演化的活课程”。

中安镜像的工程师团队为博士生带来了《CAVE沉浸式交互系统开发》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空间视觉算法、3D建模、关卡设计与画面融合优化等核心技术环节。博士生们则从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角度出发,围绕“创意构想与技术落地的成本控制”“非遗传承的技术伦理”“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路径”等议题展开思辨。在随后的“创意风暴”环节,学生们从“Z世代用户”与“数智文化传播学者”的双重视角,为中安镜像《牡丹亭》项目提出了优化方案,涉及叙事节奏、视觉引导、交互逻辑、声效字幕及AI本地化部署等方面。

在互动交流环节中,薛可教授指出,当下文科博士培养正面临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挑战。面对人工智能与空间计算的迅猛发展,文科研究者不能停留在理论思辨层面,而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强调,“新文科”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边界,让博士生真正进入技术与产业的一线,“去触摸技术、理解产业、回应现实”,从中生成原创性的学术洞见与社会回应。

 

课程价值重构:在对话中探索“新文科”景象

本次“校企联合课堂”不仅是一次技术体验活动,更是一场关于文科博士教育形态的再思。课程从传统书斋式学习转向社会化、场域化的学习实践,探索了文科博士培养如何在新时代实现从理论思辨到现实回应的转变。

多位博士生在课程之后分享了他们学习体会。“当我站在CAVE系统中,用手势触发昆曲《牡丹亭》的互动场景时,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化传承不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一种可触、可玩、可反思的生活场域。”“与工程师讨论产品设计时,我意识到,文科博士不仅要提出问题,更要能够参与技术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这种体验让我重新理解了‘学术服务社会’的意义。”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课程实现了从“书斋到场域”、从“思辨到实践”的根本性转变。博士生不再只是理论的学习者,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与社会的合作者。教学也由此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延展为“学术—技术—社会”三方共构的开放系统。

课程特邀嘉宾、中国美术学院AI艺术课程辜居一教授在与同学们互动时指出,传统教育往往依赖既定的标准答案进行学习,唯有在复杂的实践中提炼新的认知,才能真正形成具有“原创性”的问题解决方案。本次课程让博士生从书本走入真实的技术场景,在体验与交互中生成新的理解路径,正是对当下教育理念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薛可教授在总结时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本次课程将课堂延伸至企业现场,使文科博士生在真实的创新环境中理解空间视觉算法、交互系统开发与数字非遗传播等关键环节。通过亲身融入企业与社会的实际场景,学生们在“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为谁学”的系统学术思考中,逐步实现从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到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学术实践融合的能力转化。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看见技术”,更要让他们“看懂社会”,在科技与文化交汇的现实中深化人文思考。

“数创非遗,薪火传承。”这场由上海交通大学与中安镜像联合开展的移动课堂,为文科博士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范式。程以可感、可行、可持续的形式,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同时,探索了文科教育如何以创新方式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现实命题与人文精神使命,展现了新时代文科博士教育的创新效能与价值担当。课程真正实现了“教育先行、科技引领、人才驱动”,以实际行动回应国家关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