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美国电影协会、温斯顿-贝克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A300演讲厅隆重举行。
论坛开幕式由美国电影协会亚太区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冯伟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温斯顿-贝克公司联合创始人Katherine Winston、管理合伙人Amy Baker为开幕式致辞。
本届全球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以“中国在全球电影产业发挥的日益重要之作用”、“项目型交易融资的新方法”、“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工业生态系统和建立行业标准”为议题,深度探讨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和业务布局、解读电影金融和数字发行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模式和发展思路。
同时设有MPA-ICCI影视工作坊,邀请国内外众多嘉宾对国际电影合拍项目的开发、从打包融资到项目交易、影视投资项目的流程管理和影视制作的标准化等内容进行主题演讲,吸引了超过300位业内人士前来聆听、参与互动。而备受期待的“MPA大奖”则由《清道妇》捧获,《汉口夏日》获得“MPA-ICCI影视工作坊亚太合作精神奖”。
论坛A 中国在全球电影产业发挥的日益重要之作用
在开幕论坛中,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MP&P律师事务所媒体和娱乐部门合伙人兼主席Lindsay Conner、完美环球影业CEO谌荣、Senator Film/Wild Bunch制作部总裁Ulf Israel、传奇东方影业首席执行官姜伟、华纳兄弟中国区执行副总裁赵方等嘉宾为在座听众带来宝贵经验和分享。
任仲伦表示,一个飞速发展中的行业必然是充满希望的,他提出了电影强国的四个主要标志:完整强大的工业制作体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出品能力、具有全球控制力的发行与宣传以及完备的相关法律体系是未来产业发展的目标。他强调中国电影市场打开后在城市普及、观众人次、年龄结构上发生的变革也值得关注,希望中国的电影市场能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
赵方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势头迅猛,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大国,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已成为电影强国,中国影业仍任重道远。要想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须坚持“以创意、以内容为核心”、“借力而为”,向好莱坞学习先进的筹备、宣发、制作技术,借助合拍片的机会,讲述更加国际化的中国好故事。
谌荣认为电影产业作为在艺术、商业上需要平衡的产业,供求关系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本土作品想要冲击海外市场,首先要对海外市场有深刻的了解,其次也要提高作品的可观赏性。除此之外,全球化的发行能力,与全球市场公司的合作不可或缺。最后,他指出,5年内中国票房可能会翻倍,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海外市场比例会更大,这部分产值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价值。
Ulf Israel 认为中国的创意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这从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以及其他新渠道引进中国的电影可见一斑。他表示,对于完全不同的市场,不能照搬发展模式。他说一部电影能在本土和国际上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电影的核心素材扎根并发源于本土,这样才能吸引到国际观众的好奇,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姜伟认为单一市场票房价格过高会对大公司产生很多影响,因此海外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时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包括审查制度,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等。至于如何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他强调中国影人要有“野心”。目前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还是比较薄弱,在制作、法务以及财务上也存在一定短板,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电影会不断向外扩张,更多的合拍片将进入从业者们的视野。
论坛B 项目型交易融资的新方法
第二场论坛齐聚了艾金岗波律所娱乐与媒体部门合伙人及负责人Christopher Spicer、震东影视合伙人李少伟、复星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复星影业集团总裁李海峰、CAA中国电影部门负责人Daniel Manwaring、华美银行执行副总裁Bennett Pozil、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东方明珠新媒体公司总裁张炜等嘉宾,他们从各自角度为听众介绍哪类项目值得投资,探讨目前市场上为达成交易而采用的新策略。
李少伟首先指出影视项目在进行融资时,独立融资或打包融资都应根据不同投资方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他提到对于中外合拍片,“虽然很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坚持去做”,中国影人要努力去寻找双方观众都喜欢看的电影。
李海峰从复星集团在电影行业的布局出发,介绍了公司与好莱坞的合作。他指出,通过内容与资本并举的方式,在海外电影中嵌入中国元素,支持本土电影向外发展。未来复星集团也会持续关注中国题材,尝试用好莱坞的语言、世界的语言进行描述,以此面向全球范围内的观众。
Daniel Manwaring 分析了目前海外投资方对于中国电影的需求,他强调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容正在海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未来CAA也将80%的精力投放在中国市场,通过内容整合、与发行方合作等方式,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而针对目前大热的合拍片,他指出中外的合作不一定要是内容层面的,如果仅是把不同国家元素拧在一起,并不一定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
Bennett Pozil 也赞同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相关表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在中国工作的时代”,华美银行就在中国有本地化的内容及融资项目。他强调要更好地理解市场,“我们不应该假装比观众聪明”。例如,当前移动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内容,面对这样的趋势,许多电视剧、电影的预算越来越低,逐渐不能做出与网络相抗衡的作品,这是整个行业需要直面的问题。
杨向华以爱奇艺为切入点,首先介绍了它的业务版块。他提到,爱奇艺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电影公司提供更多的发行渠道和变现模式。虽然目前市面上的短视频越来越多,逐渐挤占了影视作品的份额,但其内容和营养程度不高,在未来,电影及长视频仍是观众一大重要选择。
张炜结合东方明珠新媒体公司的线上与线下业务,强调身为平台,其主要任务是抓住用户、并吸引他们消耗更多的时间在内容上。他认为,不同消费市场文化差异巨大,难生产兼顾两个市场的作品,因此在影视项目的创作过程中,会更看重它与公司其他业务之间的配合,分析它所带来的全面效益。
论坛C 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工业生态系统和建立行业标准
上午的第三场论坛邀请到Latham&Watkins 律师事务所娱乐体育与媒体律师郭君威、博纳影业集团常务副总裁兼正正创作坊CEO陈永雄、腾讯影业副总经理兼大梦电影工作室总经理陈洪伟、导演胡雪桦、李鼎传媒创始人兼CEO李威达、Latham&Watkins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及娱乐体育与媒体律师Libby Savill、索尼影视娱乐大中华首席影视制作总监黄嘉莉等嘉宾,就中国电影产业各式各样的成熟商业模式和行业战略进行讨论。
关于电影IP如何利用,以及在中外IP串联方面有何挑战,陈洪伟强调了全球化的电影人对新题材的需求。中国IP的挖掘不应仅专注于历史旧内容,更应把目光放在年轻的新想法上。在人才发掘和商业化经营方面,他坦言,人才交流与脉动逐渐成为时代趋势,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中国演员被好莱坞认知。
黄嘉莉在谈及IP改编与商业洽谈方面表示,就行业化标准而言,中国目前存在很多漏洞以及混乱。因作者不愿放弃改编权、限制了主办方的影视化创作空间,从而影响作品的发行等类似的现象层出不穷。国内出版商对版权具体的认知漏洞,如衍生品制作权的随意投放、编剧署名权的规定问题、演员过度明星化以及不合理合同的问题都是项目进展效率的绊脚石,也是电影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永雄对中国电影行业则有很大的信心,他认为版权问题更是一个需求的问题。电影《无间道》作为中方IP改编进入美国的成功例子是值得业内借鉴的。国际化、全球融合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所以电影界新鲜血液、新型人才的注入是电影界非常欢迎的事情。
李威达提出中国的标准化需要时间的磨合,中国市场标准化需要参考成熟市场如美国的发展规律。美国电影界工会在1933年就已开始关注如何保护导演、编剧与演员。我们本土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借力“前辈”的经验。就具体的规范保障方面,他强调了对电影拍摄工作人员、投资发行以及观众三个方面的利益保障。
胡雪桦从细节方面谈了中美电影制作流程的异同与自身的看法。他表示中国电影虽然在近十年高歌猛进,但打好行业标准基础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法律法规、管理经营方面。其次,制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特别强调了中美在完片担保方面的差异,表达了对中国电影界在细节保障方面向美看齐甚至超越的期许。
Libby Savill 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了对中国电影界行业标准化的建议。美国电影已形成成熟的工业化系统,律师对制作人、主办方、版权方在市场方面的标准提供专业帮助,力求在自由的资本市场中保护作者、导演的权益。另外,她也提到了演员最高工时、加班补偿、政府支持方面的细节都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基础作为后盾。除了上述三场分论坛之外,本届电影产业链发展论坛还首次设有MPA-ICCI影视工作坊,以培养优秀华语电影新人为目标,主题演讲和项目路演是其重头戏。在主题演讲环节,影评人周黎明、好莱坞大片“虎胆龙威”及合拍电影“绝地逃亡”导演,鼎趣影业创始人Renny Harlin、PH律师事务所亚洲娱乐及媒体业务负责人Stephen Saltzman分别发表精彩讲话。
主题演讲
Renny Harlin首先谈了自己在好莱坞闯荡的经历并解释了前往中国发展的原因。他提到,现如今好莱坞电影事业停滞甚至下滑,中国的电影市场却在蓬勃发展。针对中国观众,需要考虑他们的不同偏好。而关于高科技与创意电影制作之间的关系,Renny 表示不能简单地靠消费者偏好的大数据做电影,科技只是手段,电影核心是人做的艺术。最后他强调编剧在电影行业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加强电影制片厂等机构对编剧的教育和培养,要用中国的哲学去感动西方乃至全世界的观众。Stephen Saltzman 认为电影项目合作投资和其他项目一样,电影需要把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谈到科技行业与电影行业的关系,Stephen 类比了硅谷与好莱坞的异同。硅谷不害怕失败,而电影人不尽如此。在行业文化方面,硅谷鼓励创新、尝试与挑战,而目前好莱坞则面临类型固化的风险。最后,中国电影人的勤勉形象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给Stephen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对未来中国电影行业有较乐观的看法与期许。
项目路演
第二单元是项目路演,由胡雪桦导演担纲主持。入围该环节的7个影视项目风格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王丽娜执导的《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全球罕见的新疆题材、充满诗意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关于家庭亲情、成长治愈以及新疆人文的故事。电影《多多》是一部关于大叔、萝莉和螃蟹三者之间的奇幻爱情喜剧,导演兼编剧黄伟凯在故事中融合了科幻和喜剧的元素,使整部电影标新立异,人物风趣、对白幽默。《归零者》由陈幻翔执导,聚焦中国传统元素与赛博朋克风格的结合,讲述一个失去记忆的男人,被神秘势力追杀,在躲避危险和找寻真相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背后的阴谋。《汉口夏日》是一部由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硕士梁莫出任编剧和导演的电影,既有喜剧的节奏,也有生活化细腻的气息,描绘了生活在巴公房子里小人物的悲喜剧,展现社会大变革中平凡人苦中作乐的生存智慧,为喜剧注入现实意义。王欢导演,支雅卿编剧的《荆棘海》改编自山东商河杀人案,围绕一桩埋藏多年的杀人命案,展现中国独有的小城镇文化。电影《清道妇》则由《战狼2》的执笔编剧尹梦瑜担当导演,右乔出任编剧,故事围绕一个身手敏捷的前外国雇佣女兵展开,她以寻找暗网为线索,凭借一己之力灭掉境外暗网黑市组织,最终完成了救赎与复仇。由姚学导演、董润年编剧的《热血冰锋》是一部关于“改变”的电影,讲述一群20岁左右的中国留学生,用一桩几乎不可能赢的赌局,完成一次生命的蜕变和成长。
评选颁奖
经过各自长达8分钟的精彩推介后,导师们依次提出了建议与指导,并进行关门投票。最终,《清道妇》摘得了此次“MPA大奖”,他们将获得美国电影协会提供的前往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推介自己作品的机会。“MPA-ICCI影视工作坊亚太合作精神奖”则由《汉口夏日》获得。闭幕及颁奖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致闭幕词,向活动的举办方及参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同时指出本次论坛是一场“有深度、有温度”的交流,相信本届论坛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必将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