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际项目参赛邀请的通知

文创学院 2024-06-02 365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国家开放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的通知》(教高函〔2024〕9号)精神,持续发挥“百国千校千万人”大平台作用,打造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创新盛会,现将大赛国际项目参赛邀请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深化创新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汇聚全球知名高校、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搭建全球性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实现“更国际”的目标,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二、项目征集

通过国内高校或合办赛伙伴征集选送等方式,充分挖掘国际交流合作资源,广泛邀请国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参赛。鼓励邀请世界著名高校推荐优秀项目参赛。

1.“双一流”建设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原则上邀请不少于30个国外院校项目参赛。

2.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等,原则上邀请不少于20个国外院校项目参赛。

3.其他院校应积极开展大赛宣传、交流和邀请工作。

4.海外合办赛伙伴等邀请海外创新创业大赛选送项目参赛,数量不限。

三、激励政策

1.国内院校成功邀请10个(含)以上国际参赛项目并通过资格审核,奖励邀请院校1个大赛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或职教赛道的总决赛复活名额(名额不累加)。如国内院校邀请的国际项目入围总决赛,每入围5项,奖励邀请院校1个大赛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或职教赛道总决赛复活名额(名额可累加)。复活名额项目入围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或职教赛道总决赛,但不能直接获得铜奖。

以上奖励项目名额不受各院校入围总决赛名额上限限制。未完成邀请任务的院校不享受上述政策,并视情况核减该校“高校集体奖”总分值的10%。

2.各院校邀请国外院校报名参赛时,应提醒受邀院校或团队准确填写国内邀请院校的英文名称。邀请的国际参赛项目获奖情况纳入“高校集体奖”评选,且项目获奖证书将注明国内邀请院校名称。如有中国大陆院校教师系获奖项目导师,将在获奖证书上列出。

3.大赛设立“国际项目优秀组织奖”,根据各院校邀请的项目数量、项目获奖情况等进行评选。完成邀请任务但资格审查后项目数未达到指标要求的院校不能参与“国际项目优秀组织奖”的评选。

4.为支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马来西亚区域赛(2024年中国—马来西亚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该项赛事决出的二等奖(共5个)和三等奖(共5个)项目直接入围大赛总决赛网评,决出的一等奖项目(共5个)直接入围大赛总决赛现场赛。

5.为支持更多国家和区域举办海外分赛,大赛将邀请海外高水平创新创业机构成为海外合办赛伙伴,并支持相关机构组织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榜样型项目参赛。海外合办赛伙伴邀请办法及所组织区域赛激励政策由大赛组委会另行公布。

四、工作安排

1.参赛报名(2024年6月16日—7月31日):各国内邀请院校协助国外院校参赛团队,在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PILC)官网(https://www.pilcchina.org/)登录注册后,报名并提交参赛材料。报名系统的开放时间为北京时间2024年6月16日0点,截止时间为北京时间2024年7月31日24点。

2.资格审核(2024年8月1日—8月15日):大赛组委会对项目进行参赛资格审核和项目材料完备性审核后,核定国内邀请院校的奖励名额。

3.网络评审(2024年8月16日—8月31日):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出50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再从中遴选150个项目参加大赛总决赛现场比赛。同时核定国内邀请院校的奖励名额,与资格审核核定的奖励名额一并公布。

4.现场比赛(2024年10月):与国内参赛项目混合分组、同场竞技。如无法现场参赛,总决赛的答辩评审将以线上路演方式进行。

五、工作要求

1.国内各院校应通过各类国际合作渠道,积极邀请国外院校关注大赛相关工作网站(https://cy.ncss.cn/en/和https://www.pilcchina.org/),及时了解今年大赛最新动态,广泛宣传往年大赛的办赛成效和往年国际参赛项目的成功案例、介绍产业命题赛道;并以此次国际参赛邀请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向世界高等教育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成果。

2.国内各院校应对邀请的国际参赛项目的参赛资格、项目信息完备性等进行确认核实,并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确定所代表的参赛学校。

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际参赛邀请函》将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5种语言版本,通过大赛官网、工作QQ群等渠道对外发布。

4.大赛组委会将于报名中期,对国际参赛项目邀请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对各地邀请情况进行评估。

六、联系方式

(一)大赛组委会联系人:

1.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  曲晨

联系电话:0086-10-68352362

电子邮箱:jybdcw@chsi.com.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大厦C3座

邮编:100044

2.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黄凯锋

联系电话:0086-21-34203724

电子邮箱:cicsic@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 曹原

联系电话:0086-10-66097814

电子邮箱:internetplus@moe.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

邮编:100816

(二)本项工作学院联系人

学生工作办公室:刘栩薇

联系电话:021-34205061-8102

电子邮箱:xuweiplume@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谈家塘路155号A8-305

附件:

1.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际参赛邀请函

2.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评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