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速递|象往彩云之南·数字科技赋能云南傣族文旅融合与环境保护(四)

文创学院 2024-07-03 154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和帮助全体交大青年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以“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为主题的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引领青年师生投身社会实践,服务人民。文创学院“象往彩云之南·数字科技赋能云南傣族文旅融合与环境保护”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云南进行考察调研。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基底,开启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征程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与保护传承的关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参与模式,使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产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实践团本次调研将走访云南德宏及西双版纳两州,通过学习了解傣族与亚洲象共生的历史和文化,加强对象文化认知和传承并以CG动画、数字策展等方式将两种文化以生动、互动的形式进行展现,切实用数字科技赋能当地新文旅,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7月2日上午,实践团前往野象谷深度调研。野象谷是以亚洲象保护为主题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展示西双版纳州人象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窗口景区,也是西双版纳亚洲象监测研究、野生亚洲象救助、亚洲象种源繁育及野生蝴蝶饲养繁殖、野生动物救护研究的科研基地。亚洲象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是野生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在野象谷周边常年活动的野生亚洲象有100余头,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安全的观看到野生亚洲象和观察它们的生活动态。实践团在这里近距离观察亚洲象的生活习性,了解大象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通过生态旅游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

7月2日下午,实践团前往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进行调研,该中心汇聚了一百多位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实践团近距离接触了解了西双版纳最著名的民间手工艺之一——傣锦。此织锦工艺极富民族特色,图案以大象、孔雀、热带植物和宗教花纹最有代表性,标志性的颜色是红、白、黑三色,制作精美,但工艺相当复杂。该中心最初从孔雀裙做起,此后相继发展了普洱等植物扎染,并在版型和面料上进行再创作,改良升级民族服装。中心同时发展“拾贰仟田”民族非遗青年文创,与各大院校合作,促进青年群体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友好融合与发展,赋予民族非遗新的生命力,实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实践团一行在此了解非遗手工艺如何与大象文化相结合,探索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传播象文化。

7月3日上午,实践团调研作为景洪市新地标的“大金塔”, 大金塔内的壁画以蓝色为基调的,由六个南传佛教国家共同设计、画师手工描绘而成。壁画生动地展示了佛陀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以及佛陀大般涅槃后佛法的主要传播方向。通过壁画艺术了解佛教文化中的象元素,探索象在佛教艺术和宗教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南传佛教中的地位。

经过数天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实践团不仅领略了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对象文化在傣族传统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曼听花园的皇家御花园,到傣族园内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再到野象谷中的野生亚洲象保护基地,象文化无处不在,深深地融入了傣族的历史、宗教、艺术和日常生活。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象文化的推广,当地的文旅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通过与文旅局和文化馆的沟通,实践团进一步加深了对文化推广和生态保护相结合的重要性的认识。

“象往彩云之南·数字科技赋能云南傣族文旅融合与环境保护”实践团在云南当地的调研活动顺利结束,此行不仅拓宽了成员们的视野,也为后续的创作、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傣文化和象文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观众呈现一个多元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能提高公众对象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促进西双版纳的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