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兴潮 产教同行:“博学·文创”系列丛书首发仪式暨文创产教研学融合教学研讨成功举办

文创学院 2025-07-15 26

2025年7月15日,由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文创:理论与实务双向赋能——‘文创丛书’首发仪式暨文创产教研融合教学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总办公厅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云集了来自高校、出版界、文创产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业界翘楚,聚焦文化创意领域最新学术成果,探讨产教研学深度融合新模式,推动文创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首次发布了国内第一套文化创意学专业的系列教材——“博学·文创”系列丛书,该系列教材共7本,包括《文化创意学概论》《文化创意传播学》《文化创意伦理与法规》《会展文创理论与实务》《旅游文创理论与实务》《文化创意设计学》《文娱文创理论与实务》,涉及文化创意学多个关键领域,涵盖文化学、传播学、法学、设计学、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学等多学科,标志着我国文创教育与理论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


智论文创:立时代潮头 筑知识新基

研讨会由《文化创意学概论》联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明阳教授主持。上半场围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适应新时代背景建构文创的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

文创丛书主编、文创学院特聘教授、副院长薛可以“文创丛书:新起点、新视角、新内涵”为题对丛书内容进行了分享:从“新起点”看,文创丛书立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形势、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新需求、文化创意教材建设新体系的时代背景应运而生,作为国内第一套文化创意学专业的系列教材,已有近100所院校使用该套教材丛书并纳入教学体系,累计销售量突破2万册;从“新视角”看,丛书以中国社会发展特色为新视角,以“教育育人”的思政理念为编撰基准,以“数创教材体系”理念打破传统教材建设模式,以内容建设回应解决习总书记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新内涵”看,丛书注重思政性、原创性、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先进性的协调整合,以期实现从“才”到“人才”、从西化到中国、从单一到融合、从象牙塔到大社会、从课堂到课外、从“泛化”工具到“专精”工具的升级转变,推动中国自主文化创意知识体系建设并培养中国特色的高阶性文创领军人才。

从建构文创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看,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强调文创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文创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编审王联合认为文创这一新兴领域尚未形成理论指导实际、实践促进理论的良好循环,制约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才的精准供给,而今天发布的“博学·文创”系列丛书有助于推动建构中国文创自主知识体系。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邵明华教授介绍了山东大学建设中国第一套文化产业管理教材的历程,她认为构建原创性教材既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科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衡量指标,并阐明薛教授及团队首发的“博学·文创”系列丛书对培养文创人才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出版社编辑方毅超肯定了“博学·文创”系列丛书在本土化程度、技术前沿性、学科交叉性、教学实用性上的显著优势,赞扬丛书实现了高校教学+行业从业者双导向的受众定位。上海工艺美术厂董事长孙佩从实践视角剖析了业界对文创知识体系及高阶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期待,也肯定了丛书在关注理论的基础上对实践案例的重视。

在赠书仪式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程金华教授,杨浦区图书馆副馆长赵彦静,复旦大学出版社副总经理王联合,文创丛书主编薛可教授共同参与赠书活动。此次赠书不仅为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增添了优质文献资源,也通过知识赋能,推动文创教育资源进一步普及化、优质化。

多元共建:产教研融通 育文创英才

下半场围绕“如何培养中国特色的高阶性文创领军人才”展开研讨,由《旅游文创理论与实务》联合主编、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元兵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打破了常规仅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讨,别开生面地纳入图书编辑、影像科技、艺术设计等产业专家、文创教师、文创研究生、出版社等多元主体,从文化创意学、传播学、经济学、设计学、法学等跨学科领域,共同探讨培养中国现代化式的文创人才的新思路。

学界观点:跨界融通,回应时代之需

来自高校的多位学者深入剖析了当下文创人才培养的痛点与破题之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大伟指出,文创系列丛书具有“站得高、看得远”的学术远见,文化创意学自主知识体系教材的建设回应了当下学科碎片化、产业动态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东华大学刘慧教授强调,真正的好教材不仅要满足“授课”,更要“解题”的需要,解决学生愿意听、能听懂、学得会的实际问题,实现“课堂不脱产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闵洁教授则从应用型高校视角出发,肯定了系列教材对“文化内核+技术支撑”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价值,呼吁关注文科生的“叙事力、共情力与整合力”的塑造,锚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冲击下的文创教育重构。

业界主张:立足实用,锚定前沿赛道

来自产业一线的文创从业者从不同维度剖析了文创人才的现实需求。上海多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坚从工业自动化领域出发,并以汽车工业为例阐释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融合的重要性,阐释了“文创无处不在”,并提出对高素养文创人才的需求。中安镜像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斌指出文创产业迫切需要兼具系统性和实践性的人才,数字技术正重塑文化表达方式,中安镜像科技即从“东坡文化”“裸眼3D”“元宇宙交互”等角度,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视觉中国副总裁王钧则强调,文创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素养+版权意识”,AI等新技术重构了行业形态,教材为学生构建了“从案例学习到理论框架”的成长路径,是业界与学界协同探索未来范式的重要桥梁。上海工艺美术厂董事长孙佩指出,文化的当代表达离不开文创人才的深度实践,“热爱与沉淀是成长为行业状元的关键”,实践型文创教材正好回应了行业对新型人才的期待。

出版见解:立足自主体系,服务育人使命

来自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王联合副总经理表示文创丛书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出发,兼顾“系统完整、理论扎实”“紧贴前沿、案例丰富”“数字体验、AI赋能”等多重亮点,是近年来出版界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创新成果。李荃编辑表示作为教材的编审团队,他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打造从“知识传授”到“实战赋能”的桥梁型教材,助力高校更好回应行业新需求。

学生感悟:从兴趣到使命,助力文化自信

作为教材的首批学习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及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在读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分别分享了教材带来的切身改变。博士研究生时伟表示,这套教材的“知识新、体系新、观点新”,让跨学科学习者得以快速构建知识图谱,掌握产业新趋势;硕士生叶枫谈到,教材通过“理论+案例”的双轮驱动,培养了跨学科、跨媒介的市场思维;博士生李思晨与硕士生赵文心分别从“教学助教”与“实战学习”角度分享了教材在提升非遗数字传播能力、拓宽文创产业视野中的实际效用;阿姆斯特丹大学传媒专业的洪逸从“中西文化竞争”视角出发,期待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打破西方知识霸权”,助力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更好传播。

主编心声:回归学习者,服务产业发展

文创丛书系列联合主编邓元兵、花敏、龙靖宜分别从“获得感培养”“产业视角嫁接”等角度分享了丛书的编写逻辑。他们认为,真正的好教材不仅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如何用得上”,关注学习者成长路径与产业应用路径的打通。尤其是在面对继续教育、非遗传承人等不同类型学习者时,教材通过“案例导入”“应用场景”“自主学习工具”等方式实现差异化赋能,回应不同人群的再学习与技能跃迁需求。

最后,《文化创意学概论》联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余明阳教授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三个核心意义:第一,发布了中国首套系统化文创教材,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更推动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第二,通过“政、商、学、媒”的四方创新融合,推动产教研学协同育才;第三,前瞻性地探讨了丛书后续数字化内容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向的必要性,并阐明数字资源、英文出版等创新出版方式的市场价值,以及中国文创教材应走向世界的国际传播使命。

未来,聚焦时尚文创、数字文创等新兴领域,丛书有机会实现更新的突破,在四方联动的共同努力下,助力中国文创实现全球传播,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