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午,文创学院教师沙龙(第四期)暨研究生教育思想讨论会在紫竹教研基地顺利举行。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党委书记韩挺以及教师代表们共同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院长助理、师资建设办主任陈佳靓主持。
本次思想讨论会紧扣AI技术赋能教育的时代趋势,聚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工具应用痛点,以“正面引导研究生科学运用AI技术助力学习研究”为核心议题,系统探讨AI辅助工具在文献检索、数据分析、课题创新等学术场景中的规范使用路径,以及如何规避技术依赖、坚守学术诚信等关键问题。
张伟民强调,AI技术本质上是服务于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高效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学术思考的“捷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使用边界,引导研究生精准把握技术应用的“度”,比如,在课题构思过程中可通过AI工具拓宽思路,但必须保障研究内容的原创性,从根源上避免对技术的过度依赖,防止批判性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弱化。张伟民鼓励不同研究领域教师分享AI工具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成功经验、规避技术滥用的实操方法,汇总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逐步构建学院层面的AI技术使用指导规范,结合技术发展动态与学科培养需求持续优化完善,为研究生的AI工具使用提供清晰的行为指引,助力学术诚信体系的稳固构建。
专题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核心议题提出多维度系统引导方案:在课程层面,修订课程大纲以明确AI使用规范,要求研究生全程透明化呈现AI参与的学术环节;在教学训练中,引入无电子设备写作、阶段性草稿展示、同行互评等形式,确保研究生思考过程“可见、可述、可检”;在成果评价上,进一步推进分类认定改革,涵盖论文、实践作品、策展、田野调查等多类型成果,全力支持研究生基于真实问题开展创造性表达。
韩挺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讨论会的意义与成果,他着重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凭借高效的算法逻辑与数据处理能力,已在学术场景中展现出显著的效率优势。然而,从教育本质与学术能力培育的视角来看,AI始终无法替代研究生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的自主探究、逻辑推演与批判性思考等核心环节。这些蕴含认知建构、思维锤炼与能力沉淀的过程性价值,正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刻的教育核心诉求。他进一步强调,上海交通大学正以"AI+HI"融合为理念,推动教育革新:一方面通过三百多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以"参数量、数据量、计算量"为支点,打造"师—生—机—环"四元互动的教育生态。教育的根本仍在于激发人类智能的创造力——正如丁奎岭校长所言,唯有将AI的"可用"与HI的"可控"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既能驾驭技术又能引领变革的下一代创新人才。
本次讨论会旨在广泛凝聚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团队的多元智慧,系统整合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构建兼具理论指导性与实践可操作性的育人实施方案,为驱动研究生教育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注入持久动能。学院将持续锚定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讨论所倡导的 “交叉融合、分类评价、独立思考” 核心方向,全面梳理本次讨论会凝聚的共识成果,将其精准落地到课程体系建设、导师协同指导模式与学术成果评价机制的迭代优化中,持续完善支撑研究生开展真实学习、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现代化育人体系,助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