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空间工作坊“灵韵的重构:生成式技术与文化创新发展”顺利举行

文创学院 2023-07-01 1760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生成式AI(ChatGPT)横空出世,可以完成艺术设计、数字文旅、复杂美学等需要大量创意加持的文化活动,迅速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在人机协作成为新潮流的当下,生成式技术(即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正不可避免地给文化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而“灵韵(Aura)”作为文化艺术价值的体现,也逆向赋予技术以人文精神。2023年7月1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主办的以“灵韵的重构:生成式技术与文化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青年空间工作坊如期举行,来自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海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的11位学者共聚一堂,从智能传播、数字文创、人文艺术等角度出发,聚焦生成式技术视角下国内外的热点研究问题,展开了跨学科思辨性与操作性交融的学术探讨。

会议伊始,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致开幕词。张伟民指出,生成式技术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网红词”,很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知识获取方式、教学方式等的变革,对教育行业及人才培养带来深刻影响。

(张伟民教授致辞)

随后,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副院长薛可致辞,着重介绍了“青年空间”工作坊的办会初衷和办会方式,工作坊自2021年开办以来,始终坚持前沿性、交叉性、互动性的特点,打造青年学者的学术圈和学术互动平台。

(薛可教授致辞)


聚焦落地实践:技术更新如何应用于文化创意

生成式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人类创意的想象空间与内容矩阵,给文创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本届“青年空间”工作坊中,青年学者聚焦当下最前沿的技术实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的助理教授刘肖凡带来题为《算法作曲15年:从复杂网络到AIGC》的论文分享。他分四个阶段概括了算法音乐创作的演变,追踪了其从基于规则的方法到最新出现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发展轨迹,相较于前一阶段,每后一阶段的算法复杂性都有所提高。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林雨恬剖析了AIGC的运作模式,即其利用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等技术,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来生成高度逼真的多形式内容,为创意媒体生成、虚拟现实、游戏开发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丰提出开展对人工智能艺术的实证研究,实现人工智能艺术与传统艺术在神经生理层面效果的对照与匹配,进而使传统美学与人工智能美学的衔接成为可能。

(演讲人发言)


思考机制变更:生成式技术如何重构产业生产组织

秉承学科交叉与研究融合的理念,与会学者们基于自身不同的学科背景,集中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创设计、教育出版、品牌传播等产业的影响。上海燃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AILAB负责人陈莎兰结合业界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何扩大优质数字内容生产”的命题,并发表了自己对AIGC的看法——AIGC是创意工具,是辅助人工生产优质内容的“拐杖”,可以提供更加动态的内容消费体验,填补内容供需差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等教育分社社长、副编审周粟认为ChatGPT将重塑教育出版的整体格局,变革内容生产方式,升级融合形态,因此,我国教育出版业应在结合ChatGPT核心特征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嫁接”,剥离“数字假肢”,享受“数字权力”。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瑾瑜选取就业综合服务平台“58同城”作为研究对象,探讨AI人工智能图形生成软件在视觉海报设计、插画设计和3D设计等领域对平面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影响。实验结论表明,当前市场用户普遍低估了AI工具的应用水平,在AI生成工具进入创意劳动力市场后,设计师正面临着创意角色转变和就业市场规模缩小的结构性困境。

(演讲人发言)


探索感知体验:我们如何认识生成式技术

当下生成式技术取得的突破与成就正不断优化着我们对于社会各领域的认知与体验,在加深对AI技术的应用之前,形成关于该项技术更加完整、准确、深入的认识是我们所必需的。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助理教授晏轶超分享了他对于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生成式虚拟数字人的思考,生成式AI是元宇宙的内容生成器、虚实连接器和效率加速器,虚拟数字人则是元宇宙的原住民与生产力。帝国理工学院设计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左浩宇提出了一种基于BERT语言模型的知识抽取算法,能够从专利摘要中提取知识事实,并构建专利知识图谱(Patent-KG),从而助力工程设计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刺激设计思维的产生和推动创新性设计的实现。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雨昊则详细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给电视内容生产带来的有益效果与相关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范策略。

(演讲人发言)

作为本次工作坊论坛的评议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和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武宇对演讲者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点评。在互动环节,现场观众集中讨论了如何定义生成式艺术、生成式技术是否会颠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如何防止艺术作品灵魂被“革除”等问题。人工智能只是人类创意生产的辅助器,每种艺术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这并非语言模型所能替换,人类的艺术创作也无法被简化为人工智能对风格的模仿。

(张洪忠教授点评)

(武宇教授点评)

(圆桌拍砖会)

本届上海交大文创学院“青年空间”工作坊涵盖了生成式AI与文化艺术创作、生成式AI与产业组织格局、生成式AI与人的认知和感知等前沿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激发创造活力,紧跟时代潮流,使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审视智能传播技术下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得到了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馈。

6月30日,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第三届“青年空间”工作坊参会嘉宾参访中国数字科技应用领域龙头企业——上海风雨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相关专家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数字会议室、云渲染农场、数字城市数字沙盘演示区、5D影院、建筑模型博物馆等。参观嘉宾对风雨筑数字科技跨界多元式的发展模式和应用成果进行了深入了解,特别对技术赋能数字展陈的最新发展场景展开切实展望。随后,与会嘉宾来到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进行参观,了解学院CG创意与科技实验室、智能影视前沿技术研究中心、智能音乐与影视音效实验室、影视后期全媒体中心、4D电影艺术和科技实验室和虚拟现实创新应用与教育实验中心建设情况,并通过课程设置、学生作品等体会新兴技术在文创学子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运用情况。

青年空间工作坊搭建基于交叉学科的充分对话沟通的平台,形成了交叉学科视角下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的学术思想碰撞。在文创实践领域,工作坊突出产学研融合,将技术与艺术嵌套,推出行业落地实践,引领文创实践的最新趋势;在文创学科领域,工作坊融合了多元化的文创教育实践和科研理念,为未来文创领域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