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学院2023艺术创意谷项目驻地艺术展开幕

文创学院 2023-12-01 5717

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的不断深入,“艺术+技术”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热点,不仅对公众的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诸多变化。12月1日,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文创学院)艺术创意谷项目艺术展在上海八号桥艺术空间隆重开幕。5位国际访问艺术学者、上海各高校的艺术教育领域专家、评论家、艺术爱好者、策展人等围绕现当代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的未来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共同感受想象力与科技创造力带来的独特艺术体验。


文化在地

为艺术交流打造新空间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历史造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海派文化”,它既有着江南文化的柔和与灵动,又不乏国际大都市“开放”“创新”“包容”的特质。本次艺术创意谷项目由东西方艺术家结合自身创作方向,力求在文化共通中探讨艺术背后的独特观念与发散思维。

展览聚焦探索物理环境与虚拟空间共筑下的新视觉景观,融入城市印象,审视综合媒介材料互动中的人文关怀。其中,意大利艺术学者Edoardo CICCONI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背景,聚焦时间、空间这两大主题,通过空间感极强的“镜面”装置作品,折射上海海纳百川、与世界相联的开放精神;而“镜面”带来的纵深感则表达了上海老建筑背后的城市历史与发展,构建起“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长廊。

波兰艺术学者Jakub SWIECICKI专注于研究当前消费者对于个性化手工创作的市场偏好。他表示,身处于大机器、自动化的生产时代,批量制造成为常态,手工创作显得更难能可贵。他倡导“环保”,将生产废弃物进行重复利用,同时凸显手工创作的独特性和技艺。


技术赋能

为艺术呈现提供新模式

数智化时代,前沿科技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次艺术创意谷通过结合“艺术+技术”催生了一系列作品。艺术学者、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实践助理教授胡芮在其作品创作中强调新技术下的视觉与叙事表达,利用虚拟影像技术进行创作,同时注重技术在情感层面的表达,尝试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自然科学和金融之间的联系,展示科艺结合带来全新的美学视角。

意大利艺术学者Virginia RUSSOLO的作品聚焦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并将丝绸和产自云南的蜡等中国本土原材料融入其中。同时与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合作,以3D打印技术与手工创作相结合的形式,生动体现艺术与科学共同焕发出的潜能。

艺术学者李亭葳采用特定场域装置将自己的理念与想法与驻地环境融为一体,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和环保、社区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聚焦教育

探讨未来艺术的新方向

为汇聚东西方学者的教育思想,探索未来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展览同期举办了艺术创意谷学术研讨会。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在会上提到,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是城市精神风貌、居民生活状态的集中体现。面向市场和行业需求,迫切需要看到更多的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涌现,通过更具创意的艺术设计和艺术实践去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城市文化进程。

在驻地项目期间,访问学者在沪上艺术地标场馆面向公众举办了多场艺术讲座,旨在构建以文化产业产教融合发展为特色的艺术生态圈,搭建中西艺术家展示交流平台,为提升公众艺术素养,营造学术性的公共艺术氛围发挥积极作用。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伟民表示,艺术教育将成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文创学院一直以来秉持“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关注艺术发展动向,侧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数字文创与管理的联动,培养出更多具备艺术思维、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的跨学科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交大人的力量。

据悉,文创学院艺术创意谷项目已成功举办6届,项目启动至今共邀请了来自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冰岛、德国、比利时、俄罗斯、日本、美国、法国、哥伦比亚、以色列、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共30余位国际知名艺术学者驻地学院,与国内知名艺术家、策展人、行业专家等联动开展了8次大型成果展、20余场校园讲座、30余场沪上公众讲座,覆盖受众超30万人次。


精彩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