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学院教师作品《中国梵高》获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外合拍长片!

ICCI 2017-04-19 5849

4月18日,主办方对外公布了最佳影片名单。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教师余天琦副教授担任制片人,和其父余海波共同担任导演的纪录片电影《中国梵高》获2017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外合拍长片!

—— 影片回顾 ——

片子的男主角赵小勇,出生于湖南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后,来到深圳。适逢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大潮,中国制造的各种产品开始在世界上占有市场,艺术品也不例外。赵小勇和他的爱人,再加上几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居住在狭小的工作室里,超负荷地工作,凭着勤奋和吃苦耐劳,每个月都能生产出几百件高仿的梵高油画的复制品。而这些油画,最后以低廉的价格卖到世界各地。


2008年金融危机对大芬整个结构都有所改变,外国订单少了,这对平时奔于订单的画工未必是坏事,他们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复制解脱出来,开始思考新的出路。赵小勇一直有去看梵高真迹的梦想。

影片呈现的不仅是一个画工追求梦想、通过艺术改变命运的故事,还讲述了在这路程中的挣扎和挑战。大芬油画村诞生于1989年,这里的画工们从农村进入城市与油画中的欧洲文化结缘,将个人命运与欧洲绘画相连接,拓展人生旅途的梦想。梵高一生只卖一幅画,而以赵小勇、周永久为例的大芬画工们,在过去的20多年里,手工复制并卖出几十万副梵高作品,销售世界各地。然而,长期生活在世界名画中,梵高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为了维持生计,解决温饱,梵高的艺术和经历激励着他们去思考和追寻自己的理想。当大家仍把大芬看成一个复制工厂时,这些画工已慢慢的从复制中转型。《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中的复杂。

—— 关于制片人、导演余天琦(Kiki Tianqi YU)——

余天琦副教授曾在英国留学,先在威斯敏斯特大学电影学院学习影视制作,获一等学位,毕业作品《梦寻深圳》获探索频道新锐导演计划。后继续在剑桥大学攻读社会政治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学的学习让她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个体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获斯敏斯特大学全额奖学金后,余天琦开始攻读纪录片电影研究博士学位,研究中国纪录片。长时间的异国生活和学术影响,让她开始关注父亲在大芬村采集的素材,并开始着手筹划纪录片拍摄。受邀回国来到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任教后,她开始了解和思考中国文化产业创意、创新、创业的现象,重新审视全球经济下个人生存和艺术理想之间的碰撞,当代中国人从复制到创造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