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学姐为什么选择参加暑期游学项目?
A: 我一直对新闻报道采写感兴趣,对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也在很久前就有所耳闻,它和其他的新闻学院稍微有些区别,其研究生所有课程主要都是围绕如何培养一名记者开展,我认为这是一个去了解国外媒体和记者的好机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Q: 学姐是通过哪种路径申请到游学项目,需要做什么准备?
A: 进入上海交大后,大家会发现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到交大的各类游学、学期交换、国际会议等项目,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需求,在上海交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官网、微信公众号(“Global SJTU”)都能找到相应的信息。我这次也是通过Global SJTU了解到Berkeley的游学项目,在填报了项目申请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材料及面试环节。我个人觉得参与国际项目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很好的语言交流基础,而经过了在文创学院两年的全英文授课方式的锻炼,我在英语应用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也是帮助我顺利通过申请的关键因素。
Q: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主要选择了哪些课程呢?课程是如何开展的呢?
A: 这次在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我选择了两门三学分的课,《调查性采访报道》和《前沿媒体理论》。《调查性采访报道》是我最喜欢的一门课,课程导师Peele教授是一名调查性记者,也是普利策突发性新闻报道的获奖者。在这门课上,他与我们分享了他的从业经验,并介绍了在美国撰写新闻报道相关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时他还邀请邀请了在AP、NBC等企业工作的调查性记者分享他们工作经历。在课程任务方面,除了平时的论文和课堂测试外,最后的课程作业是采访一位调查性记者和写一份调查性报道的pitch。
Peele教授在《调查性采访报道》课程中授课
我采访的调查性报道记者是彼得·卡里,他是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里国家安全部的Consulting Reporter。CPI是美国的非盈利新闻调查组织,也是美国最大的无党派非盈利的调查中心之一。彼得分享了做报道的一些小tips,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Comfort the afflicted and afflict the comfortable.” 他说作为一名调查性记者,往往会写很多包含冲突和矛盾的故事,记者自身必须要一直保持正直和诚实。
在《调查性采访报道》课程中,不同的Guest Speaker进行授课
另外一门课更偏向新媒体实务课程,课上老师会介绍常用新媒体作品构思和制作方法,如Mood Boarding、拍摄和制作视频、用brackets写代码做网页,也会介绍Media Verification的常用工具。课上邀请了New York Times、the Guardian 等新媒体方面的Guest Speaker来介绍他们是如何策划相关新媒体产品。我们的课程项目是做一个多媒体新闻报道。因为我一直对科技报道感兴趣,这次选的主题是Berkeley计算机与科学学院的一个新技术“Deep Fake”,随后我找到了研发“Deep Fake”的教授和博士生进行采访交流,并对Berkeley的学生进行了街头采访,从多个角度探讨大家对这个新技术的看法,并将此制作成视频与网页。
曾玉竹学姐进行校园街采
Q: 在伯克利分校的成绩分配、考试制度是什么样的?和国内有什么异同?
A: 因为是暑假课程,所以一学期的课程压缩为两周,这样几乎是每天都有Due,所有的作业提交在B Course上,上面会有评分标准和老师的评语。一般周中是对当天授课内容和一些技术方法进行线上和线下Quiz,每周末会有一个Project。课程成绩的组成内容很多元,最终是由整个课程全部的Assignment决定的。比如在调查性采访报道这门课,每天需要写一页论文,每个论文10分,每天的Quiz、Paper、Project和最后的Quiz 和Project占不同的比例,这和ICCI一直以来授课与考核方式是很相像的。在完成小组项目时,你需要和的组员相互配合,Peele曾说一个优秀的调查性记者不能报道出最好的调查性新闻,只有一个优秀的调查性团队才能报道出别人挖不出的故事。而在ICCI这一年,每次的课程项目都很好锻炼了我的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
Q: 学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 这些课是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的选修课, 所以很多同学是Berkeley本校的学生,相较于Native Speaker,交流的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语言的挑战,但最大的挑战还是来源于对西方制度的了解和认知。作为一名调查性记者,必须分清楚事件的相关责任与利益方是谁,必须了解将要提问哪些部门,通过何种方式,去哪些网站找到你想要的公开数据和文件,去找到调查突破口,进一步去找到需要的source(线人),所以第一步是要对美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机制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记得第一节课的时候,讲到The first Amendment和 Shield Law的时候,我们交流的学生几乎全程听不懂,于是我与同是参加游学的其中6名学生每天一起整理上课的笔记,大家一起互通有无,对专业性政治术语、专有名字进行充分的讨论,慢慢地我们开始对此类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每次课后讨论都感觉好像回到了ICCI,让我想起了和班级同学一起深夜并肩作战的日子。
曾玉竹学姐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
Q: 学姐能说说在这次游学中最大的收获吗?
A: 这次游学交流经历,给我一个进一步学习如何写故事、如何制作新闻报道的机会。我对国际媒体的采访与写作方式进行了亲身实践,有了更直接的感受与体会。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很多故事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有独立的思考、有创新性的想法,那就会是一个好故事。不容置疑,适应一个全新的环境,了解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的确充满挑战,但凭借在ICCI接触到的全英授课环境,以及与不同学科背景同学们的学习合作中,我深感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交叉学习模式的重要性,这些经历都帮助我在这次游学学习中得以深化学习实践。
Q: 学姐在完成课程之余,这次游学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
A: 在古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里,就有很多可以探索的地方。在图书馆、书店、高塔以及其他的角落都找到很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在校园广场放置了一台钢琴,每每经过那里的时候能能听到同学们即兴演奏的曲目。对这种现象我也有些自己的思考:艺术的大众化、普及化和文化创意是相互联结的,应该有很多共通点。如何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推进新思想的传播,是一个值得我在未来几年进行探索实践的课题。
曾玉竹学姐探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
因为游学课程饱满丰富,除了在校园里的探索,我只在旧金山附近进行了浏览学习。金门大桥、硅谷、市政大厅、斯坦福大学等等,无一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尤其是在参观全美第二大艺术博物馆-旧金山当代艺术MOMA博物馆,更激发了我作为一名文创人的艺术情怀和感官想象。
Q: 哪些文化现象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A: 在参观MOMA的过程中,最喜欢其中两个展览,一个是“Don’t”,讲述的是创作者们如何把错误变成了艺术。另一个展览是“多维空间重塑”,讲述的是不同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世界。在ICCI的《文创产业调研》课程中,我也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到策展的思路和想法,并通过对策展思路的研究,让我对美学和艺术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学会如何发现、欣赏与创作美,这也是我在文创学院两年学习的心得体会。
曾玉竹学姐在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MOMA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