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编剧理念:理解生活,更超越生活

文创学院 2019-06-21 4899

“电影之所以会出现,其实背后是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一部分原因造成的。因此,大家会从当今社会中汲取一些想法,来进行创作。”

——Michael Urban教授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第三期编剧工作坊于6月17日下午圆满结课,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编剧系教授Michael Urban立足于自身丰富的编剧从业经验,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主题选择、剧本优化等方面,指导学员们在编剧理念与技巧上进行更新与磨砺,他鼓励学员们挖掘出普遍性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故事,并展现出非凡的文化特性与理念深度。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上课图片


一、经典结构:“三幕式”(Three-Act Structure)

“三幕式”是叙事结构方面的经典范式,其故事比例大致以2:4:1进行分配。根据一般的观影体验,我们可以发现每十到十五分钟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电影开头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就是观众去认识作品的主角,比如他/她是什么样的人,他/她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激励事件”(Inciting incident)的发生拉开了故事序幕。第二幕紧接其后,这一部分的创作最为困难,因为编剧必须得处理人物情感上的转变,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必然希望整个角色经历的过程是有趣的,但“有趣”也意味着人物成长的过程势必充满起伏,他们随时在“坚持”与“放弃”这一漩涡中挣扎。“最终回到原点”这一情节看似行得通,实际上却并不真实,因为我们都明白:如果真的想要改变,那么就得直面深渊。在电影的最后时刻,编剧一般会让主角去面对他们所害怕的问题,如果设定为喜剧结局,那么主角吸取教训,并及时做出改变,如果是悲剧结局,那么主角虽然吸取了教训,但是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以《机械姬(Ex Machina)》为例:通过影片开始的十五分钟,观众其实已然接收了编剧笔下人物与世界的背景。这一片段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欲望点:一个是情节层面,他想要什么;另一个是情绪层面,他想要什么。从情节来看,Caleb被带到这里是有原因的——为了图灵测试(Turing test)。如果这个图灵测试成功,那将不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件,而是神最伟大的事件。Caleb遇到Ava的那一刻是一个激励事件,Ava是否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情节其实非常简单,因为答案就像是硬币的正反面,只有通不通过这两种可能。但是这个情节意义深远,它打破了在此之前较为平淡的叙事,这一相遇可以说是邀请主角进入一个非凡的世界,当Caleb接受了这个邀请,他的生活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幕的结束,往往伴随着一个重大决定,比如Caleb决定去帮助Ava,同时也决定隐瞒Ava所说的事。第二个单元有四个情节点需要去考虑,第一个是当我们意识到Caleb陷入了对Ava的迷恋,他正在被这个根据他喜好所设计的机器人所吸引;第二个是Ava告诉主角不希望自己被关闭,他收到了Ava的请求并开始询问真相,用刀片割了自己的手;第三个是Caleb决定帮助Ava逃离这里;第四个,Caleb发现他被困住了,他在测试Ava的同时Ava也在测试他。

在这样一个安静的氛围中,我们可以关注里面所有的细节,这些被巧妙设置的小细节无一例外都会融入后续进展,其中有一些警告:比如钥匙打不开的房间、玻璃上的裂痕、酒等,这些形成了后续故事的铺垫。主角身上的细节也需要细细品味,比如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告诉观众Caleb背上的伤与他在童年时代所遭遇的痛苦有关,这就解释了他在社交上的障碍,微妙地塑造出了他的脆弱。

观众可以在第二幕中感受到整个电影的危机感、沉重感在慢慢加深,第二幕的剩余部分在于完成故事所设定的预期,故事逐渐变得黑暗,Caleb开始了悟来到这里的真正使命,但是已经太晚了。电影中的一幕是Nathan把他打倒在地,这象征死亡——旧的自我的消失、新的自我的开始。Caleb醒来,第一时间意识到Ava不会带他走。对于Caleb来说,这是所有的故事,而Ava在电影中的最后画面则是她来到了新的世界,开始了新的生活。有趣的是,我们第一次看到Caleb时他在看电脑,他最后的画面是,他的背影——电脑屏幕黑了。我们从Caleb的故事开始,而当他背对着我们的时候,他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上课图片


二、听从“角色的声音”

电影的情节大多是由角色来驱动的,角色“承担”了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作为编剧,你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角色,并听从人物的想法,笔下的角色和剧情是相互影响的,在创作过程中你应该选择的是对你的角色最具有挑战性的剧情,因为没有这些冲突和矛盾,角色不会成长、改变,那么观众便难以从内心深处对故事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结。

角色分不同的类型,扮演不同的功能:

Protagonist主角:谁来承受发生的一切。

Antagonist反派:谁来制造主角承受的一切。

Co-Protagonist:共同主角,一起承受,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会有。

Mentor:导师,类似星球大战中的尤达。

Love Interest:产生情爱关系的角色。

Allies & Enemies:联盟和敌人。

我们需要明白:有的角色可以存在于你的电影中,有的则是不必要存在。有时候主角本身就是自己的反派,这些人不知道自己才是一切麻烦的根源。所以当我们考虑一个人物时,角色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

外在特征(External characteristics)包括:

What we can see:外表,我们能看到他的外在是怎样的。

What we can hear:比如他的语气听起来如何,是友好的还是暴躁的?

How they treat the world:他们如何对待世界,他们是否对人和善?

How they treat themselves:他们如何对待自己,比如他们是什么样的发型,吃什么样的食物,穿什么样的衣服?

How they react:当他们遇到挑战时,是接受还是逃避?

内在挑战(Internal characteristics),也就是心理上的:

What they want:他们渴求什么?(比较具体)

What they need:他们需要什么?(更深层次)

What they're afraid of:他们恐惧什么?

What they're ashamed of:他们以什么为耻?

What they believe(philosophy):他们信仰什么?

Mistaken beliefs:他们错误地相信着什么?

How they are damaged(backstory):他们的缺陷是什么?

让我们以《机械姬》中的男主角Caleb为例:

Caleb想要什么?——爱,他在小的时候失去了双亲,所以他缺爱,这是他内心的缺陷;Caleb的恐惧是什么?——被欺骗、被背叛、不被信任;他以什么为耻?——被利用,但在电影的最后,他完全被利用了;Caleb错误地相信了什么?他错误地相信Ava爱他。这些内在特征是通过什么外显的呢?Caleb身上的伤疤,这些伤疤看起来就像天使的翅膀一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很多符号在电影中并不管用,你不能指望观众去留意它,但符号仍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这些符号化的东西是艺术的一部分。

优秀的编剧并不只将注意力花在主角身上,配角也需要大量笔墨去勾勒和填色,以《机械姬》中的Kyoko(京子)这一角色为例,为什么她在这个故事里?一开始她的形象只是一个沉默的仆人,到后来我们发现她有着令人惊讶的力量,她是有悲剧色彩的,在她刺死Nathan的那一刻,她把手放在Nathan的脸上——看着我,看着我正在做的事。Nathan认为自己是神,能够创造出人工智能,但他最终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角色所杀死了。编剧的用意在于去塑造出一个角色的自傲,他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弱点,而Kyoko强迫他去意识到这一点。这个配角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她从来不是一个弱小的角色,仅仅是我们为她扣上了一张错误的面具,一旦她有机会去采取行动,那么她就能够逆转这个局面。

创造一个讨人喜欢(Likeable)的角色,是很多编剧都在考虑的事情。当制片人问你这个问题时,作为编剧要理解的是能不能让你的角色更有趣,因为作为一部电影的主角,他/她不需要去讨喜,他/她只需要能够吸引人就足够。作为编剧,常常要抱持这样一种想法:“只有你能写出你想写出的故事”,所以创造出的角色对于编剧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代表你不能去写生活中那些稀松平常的小人物的故事,而是意味着你要去挖掘他们所经历的那些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上课图片


三、主题设定与理念表达

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特别常见的电影主题:

比如“善良与邪恶之争”,因为大家认为善良可以战胜邪恶,更因为人们很想知道到底善良是怎么战胜邪恶的;比如“死亡”,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会涉及到这个主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死亡;比如“爱”,和与之相伴的复杂性,在爱的主题下,还有一些小主题,比如爱就是要占有一切、爱可以点亮你的人生、爱与贪婪之争、爱与恨、以及爱的失去;比如“坚持”,即不放弃,我们欣赏这类电影是因为它们表达了人类优秀的品质,最后主角是否成功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挣扎的这个过程;比如“成长,主人公从磨砺中开始逐渐欣赏自己的独立,欣赏成为一个成人的价值;比如“家庭剧”,家庭剧一般发生在不幸福的家庭中,家庭问题多由几代人传承,他们不想重蹈父辈的错误,或想把家庭团聚在一起去发现家庭的力量,或有关失去家庭而产生的痛楚;比如“人性与技术”,在这个主题下,可以设想存在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不要轻易打开,因为我们不知道打开后会发生什么,那么由此产生两种主旨的博弈——人性太特别了,不会被技术所取代,或者相反观点则是,人性太脆弱了,人性可以被技术所取代;再比如“逻辑和信仰”,这些可以是关于魔法、超自然、超现实主义等无法解释的东西,也可以是关于去相信一些东西的主题。

电影之所以会出现,其背后是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一部分原因造成的,因此,大家会从当今社会中汲取一些想法来进行创作,而且表现出主题的共通。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她(Her)》和《充气娃娃之恋(Lars and the Real Girl)》这两部电影的共性:前者是一个男人和人工智能相处,后者是一个男人和充气娃娃相处。这些人都面临着什么问题呢?这是一种孤独,高强度的孤独感,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不会处理与人相伴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他们宁愿和非生命去相处。这恰恰反映甚至预言了现代世界所孕育出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心理问题。

编剧需要在创作中明确的是,这个电影的观点(point)是什么,以及它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和自身的经历以及发生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像我的生活一样,但是更好”,这些与你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东西才最有可能激发你的创作兴趣与热情,帮助你最后写出优秀的剧本,更为重要的是你笔下的故事也许就暗含着“我如何过好现在的生活”这一问题的终极答案。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上课图片


四、场景(Scene)的具象化

“场景”就像鼓点一样是由很多小的节点组成的,节点形式丰富,比如人物对话、动作的转变。每个场景中有很多的文本,有的可以看到、有的可以听到,每一幕场景都应该有助于情节的推动。除了明面上的文本,一部电影中还存在很多隐藏信息,很多是通过演员表演所传达出来的,即“潜台词”。潜台词非常关键,它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动作、细节来体现。作为一名编剧,需要帮助角色隐藏其一部分信息,不让观众完全知道,但同时如何设置潜台词的“隐蔽”程度也是一个困难的问题,Michael Urban教授表示,编剧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潜台词不够明朗,那么需要放一盏灯笼。”他提到可以通过大量设置、不断重复潜台词,以刺激观众对隐藏部分的好奇与把握。

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必须时刻质问自己这些问题:

1. 这个场景是否让我们情感更深入。

2. 这个场景是否增加了矛盾冲突。

3. 这个场景是否推进故事发展。

4. 这个场景是否不同于我们的预期/是否强化了主题。

5. 这个场景是否为下一场景或之后的场景铺垫。

每一幕小的场景都呈现了细微的改变,最终它们成就了巨大的改变。作为编剧我们应该去“展现”改变,而不是“说出”改变。创作“场景”可以依循一些方法,比如“场景”可以在脑海中进行具象化:写作悬疑片时,想象在悬崖边等生死攸关的场景,尽量让观众感到紧迫感。在创作完成后,编剧还需要考虑这一场景是否自然,角色是否出于本性而说出某些台词。同时,每一个场景应该出现在合适的节点上,并且尽量设置得紧凑和简洁。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上课图片


五、创作是不断地进行“改写”(Rewriting)

每个编剧在创作出优秀的剧本前都需要做的一件事——改写(Rewriting)。在每个剧本变成最好之前,编剧有很多次机会进行修改与完善,在修改的过程中,作为创作者的直觉会告诉你什么是不好的,而你的写作技巧会告诉你要怎么修改。

改写的过程通常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参与。对于同伴或者是制片方提出来的建议,编剧需要自己再分辨和思考。错误的建议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如果3-4个人提出相似想法,那么这些相似点就需要进行再琢磨。Michael Urban教授从自己丰富的编剧经验中提炼出了几条重要的建议

1.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写作;

2. 每次写作的时间不用很长,一天1-2 或 3-4小时,前提是保持写作的愉悦感

3. 给自己设立截稿日期,这样就可以提前发给信任的朋友询问意见;

4. 创作是一件互帮互助的事情,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成长。

MPA-ICCI国际影视大师训练营上课图片


结语

正如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所言:“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人类的悲欢离合是相通的,这使得“故事”能够跨越语言、文化、时代的边界,进入每个人不易察觉的内心,触动每个人故作坚硬的灵魂。电影的力量,源于生命的无限可能,也源于人性的彼此共通。


授课教授

Michael Urban

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编剧系教授,Michael Urban合作编导的电影作品《被拯救者》(SAVED!),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后,在西南偏南电影节和Gen艺术电影节上收获广泛赞誉。在此基础上,他成功参与了派拉蒙、环球影城、米高梅和索尼影业等知名影视巨头的相关工作。此外, Michael还为ABC, HBO, Lifetime及环球有线等电视制作公司提供原创影视作品试播脚本。2016年,Bravo电视台试播了他的合作编导作品《真实小说》(True Fiction)。

2005年,Michael回到美国电影学院,成为了一位编剧系教授。在14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致力于培养下一代新兴电影制作人。他的学生包括数百名作家、导演和制片人,包括多位学生艾美奖(Student Emmy Award),学生奥斯卡奖(Student Academy Award)和金棕榈奖(Canne Palm D‘Or)获得者。Michael还负责主持著名的哈罗德劳埃德大师研讨会(Harold Lloyd Master Semainars)。参与其中的有Mike White(作品《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Vince Gilligan(作品《绝命毒师Breaking Bad》),Ryan Murphy(作品《美食、祈祷和恋爱Eat Pray Love》)等多位知名电影制作人。


(右一为 Michael Urb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