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文创学院 X 长阳创谷 AI文创沙龙顺利举行

文创学院 2020-11-15 2375

人工智能给不同的领域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AI+”已经成为了时代所趋。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创意领域,会与AI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挑战与机遇呢?文化创意是否会被替代,还是在技术驱动下发生升级转型? 2020年11月7日,上海交大文创学院联合长阳创谷,在尖叫设计场地支持下,成功举办AI文创沙龙活动。在此次沙龙活动中,特邀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创赋能-商业IP化运营课程学术主任姜进章与三位来自不同文化创意领域产业嘉宾对话,共同探讨AI带来的新问题、新思考、新挑战与新机遇。活动由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产业合作办公室主任刘佳琛主持。

活动伊始,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产业合作办公室主任刘佳琛老师先向参会者介绍了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发展历程、产业合作以及嘉宾背景。接着,长阳创谷副总经理蒋雯女士介绍了长阳创谷的改造背景、双创潮牌的打造及未来发展。

(刘佳琛老师和蒋雯女士分别进行简短介绍)

活动特邀上海交大文创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创赋能-商业IP化运营课程学术主任姜进章致辞。姜进章教授提到:“创意”是由意念深化出各种意象,而意念来自于人的思想;专业的知识、数据和人工智能引擎,构建了当今的人工智能;无论未来的人工智能变得多么强大,都要与人类的丰富性、文化的总体性进行结合。姜进章教授强调,“以人为本”是让人工智能稳定发展,增益社会的最重要的准则。


(姜进章教授致辞)

第一位主旨分享嘉宾尖叫设计自由品牌总监薄一以《中外设计企业的不同》为主题,分享了北欧产品的创新和传承特点,从内在的逻辑和质的角度来探讨其与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关联与逻辑。她提到,北欧的产业特点是在意基础层面的创新,两大良性循环为北欧的文创设计产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支撑:一个是“创新教育—企业支持—配套产业支持”的教育端循环,另一个是“高研发成本—高价格—高市场接受度”的市场端循环。两大循环带来了“飞轮效应”,从而可以不断输出新产品。

在完善的创新制度下,企业、高校与学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创意生产圈:高校负责为学生提供企业资源,企业为学生设计师提供技术,把控落地性和商业进展,学生负责进行产品的研发,这样的运作制度可以将创新的效率大大提高,达到多方共赢;当地企业对创新的支持和包容,让设计者有充分的资源完成创意的构思与实现,这也是北欧设计产业兴盛的原因。

另外,北欧创意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也很高,人们对创新的概念、设计师以及产品的尊重度、认可度、接受度高,愿意为创意产品买单,活跃的市场也带动了产业的繁荣。当然,设计行业必然也有传承,从事创意的设计师们大部分拥有着多样的教育背景、职业身份,他们不仅仅是设计师,同时也是某一领域的“匠人”。“设计师+匠人”的多重身份,保证了北欧创新产业的传承。

最后,薄一谈到:中国的创新大部分都是“微创新”,从细微处进行创新,以小见大,来达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制度,真正的创新与传承,依靠的是企业、学校以及市场之间形成的合作关系的正循环。而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完善的制度对文创产业显得愈发重要。

(尖叫设计自有品牌总监薄一)

随后,来自于特别事物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顾问、IP课程校友白微微博士以《AI Creative人工智能创造》为主题进行分享。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他结合“科技+设计”的双重视角,讨论当下AI的创造力和影响。

分享伊始,白微微博士提出了第一个问题:“AI能做什么?” 从设计的层面来说,AI可以作为一种智能设计工具,那么如何创造出这样的智能工具呢?白微微博士提到了三个技术的迭代——“decoding(解码——从设计结果推演运算模型)、transcoding(转化——形成运算认知)、互码(设计思维到运算思维的过程),技术支持使得AI设计成为现实;而AI不仅可以做设计,也可以完成艺术家的职责,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已经应用在了许多方面,如今市面上已经有许多人工智能可以从事类似写诗、绘画、作曲、制作视频等艺术工作。

“AI+IP”也是如今人工智能与设计结合的重要领域,技术的升级让我们迎来了“IP新生产+IP新消费”的时代。IP作为一种具有流量和信任特点的传播媒介,使得越来越多的品牌、人物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IP”,这样的虚拟偶像可以带来许多价值。而AI技术的到来,可以使得IP大规模输出个性化的内容,达到智能消费刺激与精准营销的目的。

当然AI的到来也会对设计产业造成一定的危机,白微微博士认为,与其焦虑机器时代会带来的巨大的产业变革,我们更应该思考机器如何挖掘人们的创造力。在“脑机比3.0”时代,“人机信任”让人与机器能够进行更好的协作;他强调,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直保持对世界探索的好奇心,才是最为重要的。

(特别事物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顾问白微微博士)

接着,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产业及媒体平台董事长、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创办人张庆红带来主题为《创世纪!科技、艺术与设计的秩序重构》的分享。张庆红将话题聚焦在未来AI时代的技术与结构变革,他列出了六个关键词:大数据、AI、5G+、物联网、CPS、混合现实。在技术爆发的未来,我们将会身处在一个现实与数字世界融合的世界,一个真实和虚拟充分混合和互动的世界,未来的设计师、商业者、以至于未来的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在这样的世界里存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科幻电影已经给了我们一些关于未来世界与人机合一的想象,而在未来的数据可视化世界,艺术家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集合了“艺术,科技与设计”为一体的设计师,通过运用技术进行系统和综合的设计将会成为主流。未来的“创”是创一个新的系统,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国际关系方面,人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都会迎来全方面的变化。张庆红提到,我们对当下道路的选择尤为重要。

AI技术解放了人类身体上的劳动力,那么新的世界人类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张庆红提到,未来世界应该是以情感为主的世界,基于此,未来的场景设计的打造的各种媒介不再仅局限于传播,它们可以改变空间的范围,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设计师拥有了建构师的身份,将艺术与科技,环境融为一体,重造世界。美国、法国、韩国等国的设计师已经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开始了尝试。

最后,张庆红进行了MANA的行业分享。他认为,科技发展行业需要搭建一个系统,以进行资源、信息等连接。艺术作品也不等于产品,艺术与商业之间也有一定的鸿沟,如何将内容和商业进行对接,是当下值得研究与发展的领域。全球化的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整合全世界的逻辑与创新,来打造一个基于“科技、艺术、设计”的未来世界。

(MANA全球新媒体艺术产业及媒体平台董事长、CAC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创办人张庆红)

三位产业嘉宾的分享获得了在场听众一致好评。姜进章教授认为:“科学技术与设计的发展无一不遵循合理性、合情性与合法性,然而随着虚拟数字时代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最值得当下人们思考与培养的,是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合灵性,人的灵感与灵气,是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也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圆桌会谈
最后,由姜进章教授主持的圆桌讨论及现场互动环节正式开启。嘉宾就“AI是否削弱活动的有趣性?”、”以及“AR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是否可以被设定”等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圆桌讨论)

其中,各位发言人围绕着章教授谈到的“合灵性”提出了主要的见解与看法。针对第一个问题,嘉宾们认为,AI并不会削弱活动的有趣性,因为未来AI设计的“合灵性”的存在,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人们的偏好来设置游戏,从而使人能够在人机游戏中感受到愉悦;而对于第二问题,嘉宾们认为AI与人类未必是主客体的关系,未来的AI会越来越“以人为本”;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嘉宾们表示,对于未来数字世界的建设需要依靠“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时代环境,来完善更好的制度。

尽管AI的到来必定会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以人为本”,人的情感、创意、需求、灵气是不会被技术所替代的,我们更应该保持对世界的探索,创意的追求,才能将文创与技术进行更好地融合,迸发出更多惊喜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