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课程 |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科技与文创系列直播第五期暨高层管理教育公开课《科创文创融合》
主讲人 | 张伟民 教授、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新文创”CEO总裁研修班学术主任
对话嘉宾 | 奚荣庆 上海长阳创谷公司总经理、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董事长
产业园的科创文创融合
主讲人:张伟民教授
产业园区的变革
我国各地有非常多的产业园,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的类别也不尽相同。
按区域依附分类:
1) 旧空间新改造类:以废弃建筑物为区域依附,是一种旧空间的重新改造升级;
2) 以大学为依附类:如交大闵行主校区附近的零号湾;
3)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区域依附,可能由人才的自由流动聚集形成,但是更多是政策导向形成的;
4)传统特色文化社区:如上海的田子坊,以一个上海的老弄堂为区域依附,逐渐聚集艺术家,并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文化艺术融合的园区。
按形成的动力和功能分类:
1) 政策导向型:由政府来规划和推动,政府的推动力是它的发展起来的主要动力;
2) 艺术家导向型:艺术家、名人以及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一个文化圈,而后逐步发展成一个事实上的园区;
3) 开发商导向型:在房地产开发的时候,同时考虑到园区的形成;
4) 资源依赖型:围绕大学的人才资源,或者是区域的一些便利条件,形成的有特色、有特定功能的园区;
5) 成本导向型:办公成本的低廉和较高的性价比,可以吸引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这些企业聚集形成园区;
6) 环境导向型:通过一些创意空间和园区的环境来赋予企业一个更好的工作空间。
在发展历史的维度上,园区又可以大概分成两大类:
传统产业园区:主要关注单一的、短期性的经济增长目标,往往在一个园区里面,围绕一个垂直目标在发展。这类园区主要通过实现原料、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流动,以及土地、交通、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来产生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现代产业园区:关注多元的长期性综合发展目标。相对于传统产业园区而言,更多是从城市和区域创新发展出发,围绕创新创业的人才或者组织的实际需要来汇集资源,让各个方向的人在一起交流学习,研究创新,进行生产活动。它的主要目标是产生更多创新的集聚效应。
由于经济的发展,在变量增多的情况下,大量的传统产业园区正在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化。
根据历史进程划分:
1978-1989 劳动密集型产业
1990-2000 产业聚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园
2001-2010 综合性园区
2011-至今 复合型园区
总体来看,园区的发展变革过程,都是从早期的纯生产聚集的活动,发展为经济增长到生产和生活叠加的综合性活动,所以我们会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创新,而资金和劳动力也转向了更加强调技术和创新创意。
在新经济的社会里,如果仅仅强调物理的集聚,已经没有办法实现更好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合作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完成,物理距离造成的障碍越来越小。
既然距离已经不是一个最关键的一个因素,那么,企业还要共同入驻同一个空间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企业在园区的聚集,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堆砌,而是希望通过聚在一起,来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化学反应”。
众所周知,化学反应实际上是通过微观上的互相融合和反应,形成一个新的物质。对于企业来说,这个新物质就是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园区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要通过园区内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来推动企业之间产生这样的互动,促进真正的融合,产生新的东西,来激发灵感,共同创新。
科创文创融合的趋势
无论是从企业的业务范围来看,还是园区对服务企业的选择和自身定位来看,科创和文创的融合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的趋势。
技术产品也好,服务也好,在传递给用户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文化创意的手段来进行处理和润色。
【案例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为华为的宣传广告。这张芭蕾舞脚的照片是一个典型的摄影艺术作品,由美国摄影师拍摄。华为买断了它的广告播放权,通过创意的方式,在照片上配以罗曼罗兰的名言,“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作为自己企业精神的写照,传递给了全世界。
整个广告没有出现任何关于华为产品性能的介绍,但就是这样一双脚,却为整个世界种下了对华为产品从拼搏中脱颖而出的价值认同。艺术化的展现方式,反而比一般的关于产品系列性能之类的直接介绍更能打动消费者,这就是融合的魅力所在。
【案例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我们关注于特斯拉的时候,到底是特斯拉本身的技术指标吸引了我们,还是马斯克这么一个特立独行、挑战未来的创新人物形象,让我们觉得特斯拉特别的酷?
最近特斯拉解散了在美国的公关部门,试图树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企业形象,但实际上拥有2000万以上社交媒体粉丝的马斯克用一个企业家个人的强大IP拉动了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很难区分,特斯拉到底是一个科技企业还是一个创业企业。
文创就是要把人们认同的文化抽象成这么一个符号,再把这些符号和现实的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赋予本来是一个中性的技术或者产品一定的价值观,从而跟用户产生情感的连接。
(图片来源于张伟民教授课件)
在物质特别丰富的社会环境里,我们会发现很多消费行为已经不完全围绕物品的实用价值展开,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围绕着体验,围绕着象征性而展开,当下大量的游戏的出现佐证了这一点:年轻人都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品位。所以文创在这里面就特别重要了。
科技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技术本身是为人服务的,它需要有新的应用场景。用文创的思维去发现人们最高层面的需求,从而发展新科技去实现它,也是技术创新一个重要的途径。科创和文创的融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园区的价值体系
在谈论未来园区如何发展之前,要先明白园区的价值体系是如何构成的。上海交通大学徐禕的研究团队在上海市文创办资助的研究中查阅了大量文献以后,初步提出了园区的5大价值:
1.文化价值:包括意义性价值、空间美学价值和社会性价值。意义性价值指拥有历史价值或者历史关联性,反映时代的现象和生活,并且能够以作品、影像符号、民间故事等形式传达人文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价值。
空间美学价值指园区内使用的空间、建筑物与作品所包含的价值。更加突出的是这些建筑和作品的美、和谐、形象等特征,以显示出它的原创性和价值性。
社会性价值是从文化的角度,拥有理解社会的本质与认同感,将美学、音乐、戏剧等相关艺术氛围带入文化活动的价值。
2.社会价值:主要指一种和他人联系的感觉,是一种园区内的认同感。也就是说企业不只是通过产品,还要通过美和价值观直接地和社会上每一个人建立起链接。
3.产业价值:园区集聚区域的相关产业资源,能够给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加产业的活力,促进整个社会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进步。
4.经济价值:园区资源共享,能够发挥园区企业部分经济的发展对整体的推动作用。宏观体现在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以及吸引投融资的能力上;微观体现在指园区内的消费品(包括文化活动在内)占园区整体收入的比重上。
5.创新价值:最重要的一个未来园区的价值。能够助力企业创新的园区,从未来看才是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跨界融合,保持园区生态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用科创或者文创去区隔。
未来园区的机遇和挑战
沿着这些价值体系,基本上可以发现园区的机遇和挑战大概有4个维度:
人文氛围已经成为刚需
意大利的某个团队在调研了1800家企业以后,发现这些传统企业的创新情况,即推出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的频率、成功率与它们同文化创意类企业的非正式交流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企业文化距离:产业类别的距离越远,企业文化距离越近,对创新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同一个园区内的不同企业在进行非正式交流时,对工作中的价值观和文化行为的理解越有默契,企业文化距离越近。
泛创意和泛科技趋势
未来园区要更多地考虑企业之间的聚合反应。来自不同的行业、规模不一的企业,需要通过创意或者科技把它们链接起来,这种链接一定是一个网格型的,而不再是线性的。园区要满足这种泛创意、泛科技的趋势,提供一种充满创意和技术智慧的服务平台。
孵化功能逐渐加强
企业和园区之间,要从简单的租户关系发展成共同成长的共生关系,才能增加园区的产业和经济价值。只有孵化出带有园区情感链接的和品牌的企业,才有可能为园区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
融合是主要路径
融合是园区最主要的发展路径。园区的社会和创新价值将主要产出与助力融合,尤其是跨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创产业和科创产业的融合。在一个园区里面塑造一种非正式的沟通氛围,让科技语言和创意头脑能够发生碰撞,不断地产生灵感。
长阳创谷
——场景驱动下的双创“潮牌”
嘉宾:奚荣庆
长阳创谷发展历程
1920 前身:东华纱厂
2015 项目启动
2017 举办第三届全国双创周
2018 李克强总理视察长阳创谷、上海改革开放40年40个首创案例、AI+教育第一股流利说在纽交所上市
2019 上海市首批唯二AI示范区、哥伦比亚总统考察长阳创谷
2020 启动Health Campus
长阳创谷将科技创新,驱动城市更新,带动社区复兴三个方面形成一个闭环,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带动周边社区20万居民一起发展,这才是长阳创谷能够获得首创案例的原因。
短短5年时间,长阳创谷集聚了30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4家行业“独角兽”,有2万名青年工作者这里办公、生活和学习,可以说它已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双创地标项目。它是怎么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跟上了“科技回归都市”的世界趋势和时代浪潮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要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同年,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中关村喝咖啡的时候说了一句,要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科创双创不仅是中国的热点,同时也是世界的浪潮。21世纪初,美国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提出,要把纽约打造成为一个科技创新之城,为此纽约政府投入土地和资金,来吸引高新技术与应用科技水平一流的院校与研究所落户;也是在21世纪初,英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支持“迷你硅谷”发展的计划,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为“东伦敦科技城”。
同样诞生于2015年的长阳创谷,因科创双创的大势而生,跟上了科技回归都市的世界趋势和时代浪潮。
科技回归都市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浪潮,它对城市产生了更大的价值。科技回归都市就是“科技人”要回归都市,IT青年、数字青年等年轻人要回归都市。
城市要塑造空间迎接科技的回归,迎接这一波科技年轻人回归都市的时代浪潮。年轻科技精英是发展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因此在打造科技创新社区,打造科技园区时,必须要满足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满足他们对商业服务体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科技创新的诞生地,由生产要素集聚的工厂,变为了生活要素集聚的城市。城市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的发生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例1】摩拜单车:立足于解决公司或住宅到地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传统的自行车进行数字科技赋能,使之成为网红式的共享的经济单车。
【案例2】流利说:AI+教育,为都市青年提供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的途径。
4大场景驱动双创潮牌打造
我们不是打造香樟园,我们不是打造樱花园,我们也不是打造草坪,我们是打造热带雨林,让创业的小草、灌木和森林都能够在长阳创谷生根生长,各种企业都能在长阳创谷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场景01:服务双创的产业场景定位
为了打造一个开放式科技创新社区,长阳创谷基于双创的产业逻辑,随着时代的变化调整具体的产业方向,不抱残守缺。
2015 项目启动
2016 共享经济:长阳创谷走出来一个共享经济的创新代表企业——摩拜单车。
2017 共享经济:举办第三届全国双创周
2018 AI人工智能:长阳创谷走出来的AI+教育世界第一股——流利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2019 AI人工智能:长阳创谷被上海市命名为人工智能示范区,主要示范人工智能+生活、+社区,即人工智能是如何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2020 Health Campus:举办了很多health campus的大健康的活动,两家超大健康企业入驻长阳创谷。
长阳创谷的三个“版本”
1.0版本:长阳商务休闲广场
2.0版本:长阳谷 文化创意产业园
3.0版本:长阳创谷 开放式科技创新社区
场景02:CAMPUS的空间场景定位
长阳创谷的英文名叫CHANG YANG CAMPUS,为什么?原因在于它校园化的办公环境。一想到Campus,就想到校园,就想到创新,就想到学习,就想到包容,就想到分享。把长阳创谷的项目翻译成Campus。其实就是传达这么一个讯号。
在长阳空间定位的同时,我们也赋予它一些具体的场景。
(图片源于奚荣庆先生课件)
创业者草坪:原来的厂房的足球场被改造成为了创业者草坪。青春草坪,席地而坐,就是创新思想的迸发。
CHANGYANG BLAOK HALL:由层高将近十几米层高的纺纱空间改造而来,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项目路演的场所。
独角兽花园大街:由原车间主任办公室改造而来,布局了符合知识工作者学习生活的餐厅、咖啡馆、酒吧、设计书店、创意街市等,营造“弱关系”环境。
长阳果园: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种植有6种果树。
我们要鼓励人群进行交流,营造人群交流的环境,才有可能创新。分享是当下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场景03:策展思维,让创新场景可见
在具体打造过程中,长阳创谷把建筑底层空间变得透明,把一楼租赁给有创新故事的有创新产品,让这些企业能够尽大可能地曝光自己的产品曝光,让更多的人能够知晓,这就是长阳创谷的价值。让每家创业公司都成为双创成果的展示厅,每位创业者都成为双创成就的叙述者。
长阳创谷的每一块土地都买好保险,让新能源汽车、百度的无人车,AI人工智能车这样的新型车辆在长阳创谷的土地上去奔跑。
(图片来源于奚荣庆先生课件)
长阳创谷还设有24个AI场景,让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企业在这里面展示自己。
场景04:要有那么一条街,多开几家咖啡馆,鼓励陌生人说话。
5年内长阳创谷街道的变化(图片来源于奚荣庆先生课件)
年轻人集聚到城市,进行交流分享,是当下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相对于电话和网络,线下见面更能够激发创造力。
由原车间主任办公室改造而成的独角兽大街,布局了符合知识工作者学习生活的餐厅、咖啡馆、酒吧、设计书店、创意街市等,营造“弱关系”环境。
没有人的空间,就像缺失爱的家庭,是没有意义的。长阳创谷这条街道的目的在于把人导出来,在这条街上面产生交流,促进灵感的迸发和异质人群之间的合作,给年轻人创新创业提供空间。
在打造创新的时候,一切的一切还是三句话:一切空间皆可停留,一切停留皆可交往,一切交往皆有效益。
Q&A环节
01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并把握机遇来发展文化产业?
张伟民教授:对于高校来说,科技和文化的融合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了。尤其在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融合的趋势给我们的感受是比较强烈的。
面对未来,唯一确认的就是变化,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要应对未来,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是创新的一个非常大的源泉,也可以说是路径。教育界主张要培养创新人才,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要面对未来的很多挑战和需求,需要创新创造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应对。
从学生角度来说,我们学院一直强调要培养国际化的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强调的多学科融合,就是希望达成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所以作为学生,要认清大的趋势,努力地去学习未来的新技术,而且要培养自己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做到文理贯通,成为一个能够应付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对于业界来说,长阳创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业界角度,首先得看清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更多地思考如何服务于被引进企业的需求,如何去让这些企业在进入园区后更好地发挥价值,跟其他类型的公司产生互相的碰撞融合。这是园区主办者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我们主张要有钻研精神,但同时也需要开拓眼界,对别的学科、别的领域有一定了解,这种大跨度的、交叉的交流和碰撞,都有可能带来新的启发,这是科技文化交流的一个最大的好处。
02之前的演讲中,您已经展现了长阳创谷区别于传统园区的一种新状态,您觉得未来长阳创谷还会有什么新的形式,或者您能描述一下它的未来是什么样吗?
奚荣庆:我心目中的长阳创谷未来是一个真正的campus,一个大学堂。长阳创谷邀请过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来做讲座。《硅谷百年史》的作者,还有4个诺贝尔奖的美国获得者,都曾经在长阳创谷做过讲座,长阳创谷年轻人经常会参加这些讲座。我希望未来产业窗口不是单一的,它既像校园,也像工作,它是一个混合的科技创新社区,在这里面一切都有可能,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长阳创谷。但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张伟民教授:应该不难,跟高校多多合作就不难,我们一直主张开门办学,要跟产业保持密切的互动,把学校、课堂搬到产业社区里面。
奚荣庆:最近有一家企业在准备入驻长阳创谷,然后开设一个中医大讲堂,它准备邀请武汉大学著名哲学院哲学系教授赵林来做第一场大讲堂的讲座。产业和高校在有些地方是混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园区不仅仅是科创文创在一起,我一直希望能够推动某一个地方做产教融合区,真正把产业和教育融在一起,更好地培养实践性的人才。
03长阳创谷是如何去推动非正式社交和创新的?这个问题同时也提给张院长,人才培养的单位是如何通过教育上的融合去培养符合未来创新型人才的?
奚荣庆: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第一是做了一条生活街,叫独角兽花园大街。在这条街上面布局了很多生活式的东西,比如中信书店,设计师咖啡馆,还有酒吧等等,这些都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他们会自动在这儿进行一些交流,于是创新就产生了。第二是搞活动,长阳创谷大小活动不断,我们2019年大大小小举办了活动不下200场。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促成年轻人之间的集聚交流分享。
刚刚讲过了,年轻人集聚到城市,把城市缩小,年轻人集聚到长阳创谷,交流分享,这是当下创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逻辑。
04在高校里,怎么让学生把知识交汇到一起,达到一种跨专业或者说学科交融的效果呢?
张伟民教授:在这个问题上,ICCI和长阳创谷在做法和理念上非常的契合,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一直强调国际化学科交叉和产业导向,主要的理念也是基于前面提到的判断:未来的对人才的需求,创新的主要点一定在学科交叉点上。我们人才培养上强调国际化,原因在于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未来跟国际上的交流会非常密切。无论是学习国外的经验技术,还是进行文化交流,学生都需要有国际化的交流能力,并不只是语言交流能力,还包含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
我们强调多学科交叉,就是希望学生不仅仅学某一个特定的专业,我们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未来文创领域的领袖人才,一个熟悉艺术和内容创作,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的基础,还能对科技有所理解的交叉型人才。拥有宽阔的视野和多学科的素养,他就很容易跟各个领域的人交流,他能够对未来的文创和科创都会起到非常好的组织管理作用。这是我们人才培养的一个理念。
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把课堂搬到产业去,让我们的学生经常去产业参加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人才培养,同时也是为社会做服务,这是我们学院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05企业在产教融合里能做一点什么,在教学体系里真的企业能有一些参与度吗?
张伟民教授:我们三大理念其中一个就是产业导向理念,围绕这个理念我们不仅组织了很多活动,还请了很多产业导师,让他们走入课堂,参与学生的科研指导,参与学生的论文答辩,论文的评审等等。产业导师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还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早的接触产业,对这个行业或者这个领域培养起足够的认识,这都是我们一直希望跟产业互动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06站在产业的角度,长阳创谷在产教融合领域有怎样的优势?
长阳创谷是一个很campus的地方,这里总共有五十几幢楼,每栋楼都是只有三四层,它是一个百年的老厂,绿草如茵,和高校在建筑风格上很相像。我们要打造的是一个开放式的园区,科技创新社区就是开放式的园区,我们希望引入一些高校的资源和教授的资源。
长阳创谷能够走到今天,用短短5年的时间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注,它有很多正外部效应。我们邀请了这些科学家、教授来查看创谷进展,搞讲座,对所有的长阳创谷的青年开放,这是最大的一种效应,是长阳创谷在园区竞争中的差异化所在。
与君共勉
未来园区的发展
科创文创融合是大势所趋
保持园区的生态多样性
迎接机遇,不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