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3日,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学院”)党总支、院工会联合组织师生员工前往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开展“学史崇德,探寻梧桐树下的红色印记”趣味主题实践活动。为了让学院教职工们深入学习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上海的文化脉络与红色基因,学院结合“红色历史”、“艺术”与“文创”三大主题,精心设计了三条富有特色的学习路线,组织教职员工漫步梧桐树下,徒步参观调研衡复风貌区内的著名历史保护建筑、博物场馆和名人故居,欣赏中华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在行走中体验和感受上海源远流长的红色历史与浓重的人文情怀。
“红色历史”路线
“红色历史”路线包括衡复风貌馆、张乐平故居、聂耳铜像、夏衍旧居等。在参观过程中,教职工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衡复地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优秀建筑和文化氛围,并在这些承载了历史文脉的历史建筑中共同寻访上海独特的城市记忆与历史情怀,共同探访初心之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衡复风貌馆
衡复风貌馆原名“修道院公寓”,初建于1930年。衡复风貌馆共设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衡复风貌区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史料素材和发展历程。馆内展示了数以千计的照片、文件、图集、实物等展品,并通过AR、VR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可读、可听、可看、可游”的浏览体验,让教职工们深入感受了衡复风貌区的历史故事、建筑特色与文化氛围,也对这一区域浓厚的历史文脉与红色基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张乐平故居
随后,教职工们一同前往了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的故居。张乐平故居位于五原路上一座小洋楼,陈列了大量张乐平先生艺术生涯中创作、收藏的漫画作品与文物精品,反映了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与生活历程,再现了张乐平先生高深的艺术造诣与生活旨趣。张乐平先生毕生以画笔为锄,耕耘着儿童文化的美好天地,培育着时代的花朵,令人动容。
夏衍故居
夏衍旧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电影戏曲作家夏衍的在上海生活、工作与创作的居所,陈列了夏衍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精心布置的陈列和丰富详实的史料,为大家打开了走近与了解夏衍先生革命与奋斗经历的大门,让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夏衍先生为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次活动让参与教职工们对衡复风貌区的历史与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也让大家对这些为我国文化与艺术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文人志士们心怀崇敬。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学院教职工何子怡表示,本次党史学习教育加深了我对“学史崇德”的内涵领悟。学史崇德,坚持知行合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交大教职工,要向革命先驱致敬,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感谢党组织建设了繁荣富强的祖国,感谢文创学院给予了我这次学习党史的机会。我会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争取早日向党组织靠拢。
学院教职工刘小添在参观后内心澎湃不已,不仅感慨于夏衍人生故事,更是习得了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精神力量。名人故居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的故事,更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看见了上海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深刻领悟到了来自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学院教职工张媛春在夏衍旧居里一条正对着院子的过道驻足良久,过道一面是窗明几净的书桌,另一面是静谧惬意的咖啡台,外面的阳光折射了院里绿油油的草坪映入屋内,仿佛穿越回到了曾经的岁月中。夏衍坐在窗边认真地创作着深入人心的文学剧本,在笔尖下融入激昂的时代特征与政治抱负,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社会政治意识、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对中国话剧艺术进行了开创性探索。身处在这件小屋中就如同与如此伟大的行为与精神并肩站立,心中满是感慨与斗志,对夏衍的话有了新的感悟,“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