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科技引擎助力文化业态高质量发展
如今,“文化+”产业融合趋势已是必然趋势。不同于文化结合教育、旅游、餐饮等领域,“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产业门槛高、涉及范围广、成果转化率低等“刻板印象”使得人们容易对此望而却步:或认为不切实际难以应用,或认为层面太高无法掌握。实际上,“文化+科技”的跨界融合早已势不可挡地深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前景巨大。
2019年,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提高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原则上坚持“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提供认知世界的确定性,让人类知道世界是怎么样的。艺术提供创造未来的可能性,让人类想象世界是怎么样的。简言之,文化艺术的创造提供精神需求的导向,科技提供核心技术支持。“文化+科技”的融合将成为文化业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意义:历史沿革与现实语境下的“文化+科技”
以史为鉴,“文化+科技”并不是新事物,具有历史沿革,从古到今科技与文艺始终相得益彰。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实际上也是科技的复兴,文艺借势科技手段才得以不断突破创造力的边界:建造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其标志性的穹顶是突破教会压迫的象征,蕴含着人文精神,而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砖石穹顶,实现了拱券结构的屋顶,在当时是创造性的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不仅艺术造诣极高,也是当时最优秀的科学家之一,其著作《哈默手稿》涵盖了物理工程学,机械动力学,生物工程学,人体解剖学,天文学和建筑学等一系列自然科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类历史中相同的精神火炬照耀下,现实语境中“文化+科技”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奇妙改变。以现代互联网的内容创作为案例,我国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并在全世界领跑,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即得益于文化科技的推动。
例如在应对用户需求上,运用科技收集偏好数据、行为数据,基于此描摹用户画像,为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的终端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进而反作用于创作过程,以此增长用户、固着用户、扩大流量。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便利了文化业态。
例如在内容输出上,科技赋予了文化更多元的呈现形态。一种单一来源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科技进入不同载体,如数字内容、影视出版、舞台展演、文旅、文娱……等领域,科技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并催生新业态。
【小案例】哔哩哔哩VS阅文集团
-哔哩哔哩基于数据分析实时进行个性化推荐、用户与UP主通过弹幕实现高频互动反馈、弹幕本身也是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以用户体验为主的内容运营机制打造出用户粘性极强的“Z世代乐园”。
-阅文集团则坚持以作者表达为导向,鼓励作者进行自我表达,对头部作家设置激励机制,推动其打造成熟的文艺作品。在“版权授权”成为网络文学主要盈利渠道的当下,一部优质成熟的文艺作品IP将衍生为影视、游戏、动画等,带来巨大效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实践:利用科技为传统文化升维
2015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正式上线,“数字故宫”建设持续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成为热潮。APP中,高清的文物影像、专业的学术资料、丰富的媒体内容和创新的交互设计,让观众足不出户也可以反复欣赏、细细研究这幅经典中的精妙之处。
(《韩熙载夜宴图》APP发布会现场,图源网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的就是文化结合科技,利用科技使传统文化走出“深闺”,与人互动,利用科技为传统文化升维。
例如数字媒体艺术在展览展示中的应用。如2021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院儿——从最大到最小”。运用全息投影将建筑师、历史学者“现场还原”剖析经典传统案例、构建当代诠释;AI 艺术家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中国先锋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利用大型声音装置将观众带入一种“院儿”的感官体验。
(图源网络)
又如2019年鱼果文化科技展示了新媒体艺术装置《骷髅幻戏图》,团队介绍到:“以南宋李嵩创作的绢本设色团扇画为主题,延展了其中蕴含的生死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观众通过团扇入画,进入幻境,通过交互技术对大小骷髅进行实时操控,在即时的交互体验中感受操控与被操控的关系,促进理解作品背后所塑造的生死之幻和诙谐之趣。”
(图源网络)
此外,科技为舞台表演突破限制。全球首创in -BOX空间舞台作品《经海山》,以拆掉舞台、突破规则、打破定义的全新形式进行表演。演员把墙体当成地面,在空中呈90度地奔跑腾挪和舞蹈,观众在这个空间里跟着演员奔跑,与演员互动,真正实现“浸入式”的观看体验。科学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经典神话IP的现代化解构与再演绎。
(图源网络)
更有德国视觉艺术家用数字艺术演绎京剧,通过数字化技术塑造虚拟京剧演员,将京剧演员一招一式、唱念做打的线条、光影进行动作可视化,将京剧艺术的韵味以全新形式呈现。
(图源网络)
小结:
可见,利用数字媒体将文化内涵进行通俗演绎,将传统艺术进行现代化表达,能给文化艺术带来更多元的呈现形式、更有体验感的观赏、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更高效的资源整合。
四、数字未来:文化科技融合前瞻
文化具有无穷内涵,科技具有无限潜力,两者融合所能碰撞出的可能性是不可预估的。当前的趋势,从一维文字到二维视频,未来互联网的趋势是三维的、基于场景的服务。场景型互联网服务打造“沉浸式”的视觉新体验,将会促进许多文娱、游戏乃至艺术创作等业态颠覆性发展。
如“虚拟博物馆”建设。在场景上,突破博物馆传统的展示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技术手段将展品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多感官、立体化地呈现给观众,把古与今的图像、故事和人物联系起来,打造“历史”的视觉新体验。在体验上,利用虚拟仿真和建模技术再现文物,使观众可以将文物把玩在手、置于眼前观看,既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又避免了文物的损坏。
(图源网络)
除虚拟场景外,虚拟人物也逐渐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如“虚拟偶像”、“虚拟演员”等的出现。“虚拟偶像”依托电脑图形化等技术开发,不仅具有靓丽外表,还能融合大众心理建构人物性格,并以衍生漫画、视频等对其进行叙事补充,丰富“虚拟偶像”与观众的情感链接,已成为IP经济时代的热门领域。
(“虚拟偶像”洛天依演唱会,图源网络)
(“虚拟动物演员”表演,图源网络)
此外,互联网新形态——“元宇宙”(Metaverse)兴起。其具体内涵多指由AR、 VR、 3D等技术支持的平行于现实世界运行的虚拟空间。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闭环经济体附着开源平台,强调沉浸感、参与度、永续性。如2018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美国科幻冒险片《头号玩家》中的虚拟世界“绿洲”就是“元宇宙”。
此种新形态向人类展现出构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将有力推动虚拟现实成果的突破,推动传统的人文科学体系进入新命题思考辩驳。2021年3月,“元宇宙第一股”——Roblox 在美股成功上市,一年市值增长近10倍,让“元宇宙”概念大受追捧,各路资本密切关注。
(图源网络)
小结:
综上,未来的数字化科技在文博、文旅、文娱等各个领域都有开发,应用于文化各个衍生产业。其中不难发现,这些尚在探索中的应用具有统一的倾向,即注重打造场景、开发空间;注重交互设计、增强互动;注重“去中心化”的主客交融、改变单向呈递的体验模式等。
五、总结
王晨老师从宏观着眼,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引导学员认识“文化+科技”跨界融合的重要意义与实践理念,为如何挖掘文化、呈现文化、文化“升维”等实际问题带去了新的思考与火花。
科技是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文化是延续民族血脉的必要媒介与象征。“文化+科技”的融合不仅仅是产业层面的互惠创新,更有关民族文化传统与历史基因的与时俱进、创造传承。王老师通过案例引导、介绍数字媒体在展览展示、舞台表演等方面的应用,生动阐释了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文化表达,让文化软实力建设拥有“硬实力”的技术支撑。
最后,王晨老师提出对于“文化+科技”的实践,要积极关注国际科技前沿,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寻求学习与合作,也要注重表现中国文化内核,展现新时代中国的觉醒力量,用科技为我国有待挖掘的文化历史沃土插上羽翼,重绽光彩。
撰稿:韦焯鑫